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基于问题的小课题研究选题刍议

作者:贺 斌




  课题研究主要是指教师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师研究能力为归宿的研究活动。小课题研究首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别于学术专家的大型课题研究,因而属于微观层次的小型研究。由于研究选题直接决定了研究方向、层次和规模,因此,基于问题的小课题研究的选题就显得尤为关键。笔者以为,高质量的选题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重要条件。
  
  一、 研究问题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真正的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性”是基于问题的小课题研究的首要特征。研究问题的优劣程度决定着课题研究的价值含量。一般而言,研究问题的质量主要参考两个指标:重要性和迫切性。如果教学问题已经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那么把这种问题作为小课题来分析研究必定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和十分必要的。然而,即便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假如不必急待现在解决,那么此类教学问题也不能成为小课题研究的理想选题。换言之,只有当前教育教学中出现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才是小课题研究的最佳选题。比如,时下高中生迷恋上网的现象就兼具重要性和迫切性,理应成为学校小课题研究的首选内容之一。
  可见,重要性指标主要回答教学问题本身的价值问题;迫切性指标主要回答问题研究的时效性问题。只有当教学问题本身含有较高研究价值,且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基于问题的小课题研究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所以,在选择教学问题时,要充分考虑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 研究成本和规模具有可能性与可行性
  
  小课题研究又一重要特征是“小“字。与大投入、大规模的基础理论研究不同的是,小课题研究强调立足当前教学实际,着眼于问题解决,追求以较“小”投入获取较高回报。因而,“小”字主要体现在研究成本要小、研究规模要小。这使得基于问题的小课题研究成为可能(可能性)。“网络迷恋”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人力、物力、智力、精力甚至财力的支持与投入。如果不假思索地把“网络迷恋”作为大课题研究,必将大大超出学校和教师的承受极限,最终会让课题研究流于形式、半途而废、胎死腹中。
  就具体操作层面来看,如何让好的选题不至于落空,让好的研究能顺利展开,这是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问题。可以初步考虑用四大指标来考量:一是研究经费。要优化各个研究环节,最大限度地节约研究经费(提倡小课题研究“0”费用)。二是研究素养。教师是小课题研究的参与者、当事人,应当具备最基本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如:能娴熟运用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随时记录教学问题的习惯;具有合作、探究和反思能力。三是资料收集。小课题研究需要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借鉴吸收他人的研究方法,合理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所以研究信息的收集途径要多元化、便捷化。四是精力时间。教师要有充沛精力和基本的研究时间,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网络迷恋”专题研究可从如下选题入手:
  1. 网络迷恋的成因(问卷调查、家庭走访、电话访谈);
  2. 网络迷恋的心路历程(个别访谈);
  3. 网络迷恋的有效矫正(指导、训练、观察)。
  
  三、 研究价值和成果具有实效性与推广性
  
  实效性、针对性和推广性是选题的最终价值判断标准。也就是说,选题是否妥当、是否具有价值,关键要看研究成果有没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问题解决的实际效果如何;研究的成果可否在较大范围内推广;研究成果的运用前景怎样。
  《网络迷恋的有效矫正》小课题研究基本上是笔者和同事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经过大约2个月左右的摸索,我们终于找到解决“网络迷恋”的较好办法:
  1. 建立“帮扶小组”,帮助孤僻生摆脱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
  2. 提高教学艺术,实施个别化指导,让学生重获学习乐趣;
  3.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现实交往能力和习惯;
  4. 对那些少数痴迷于游戏和聊天的学生给予及时关心、疏导和严格要求,为他们制定相应的“离网”计划,彻底摆脱对网络的依赖;
  5. 挥洒无尽的“爱的阳光”,驱赶因家庭不幸笼罩在学生心中的黑暗;
  6.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科技含量,规范网络管理。
  由于本课题研究切合实际、方法得当、针对性强,研究者齐心协力、精心策划、统筹安排,就先前几位实验对象(样本)而言,戒除“网恋”的效果良好!目前有多名同学也先后在我们的指导下,基本戒除对网络的不良依赖。课题实验的初步成功深度激发了参与者的研究热情,反过来又促进了小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下一阶段准备将研究成果逐渐在全校推广应用,并尝试展开校际交流,以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简言之,基于问题的小课题研究的选题必须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三者缺一不可。另外,还应大力提倡行动研究的选题范式,在教学中(在行动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深入研究(通过行动),引领教学问题的成功解决,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行为的最终目的(为了行动)。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