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教师要在新课程实施中不断得到发展

作者:赵绍友




  新课程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一年多,许多教师都深切地感受到新课程不仅是基础课程的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教师重新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教育思想到教学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就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师本教育转化为生本教育,在教学中建立起平等的互动师生关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探索,在新课程中充分发展自己。
  
  一、 教师应在新课程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师是在教学中成长的,教师的成长与课程是分不开的。教师的课程与教师是共生、共建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直接影响新课程的实施和发展。但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又是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新课程对教师是一个挑战更是一次机遇。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通过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但也有一些老师只认为新课程的实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学生。忽视了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的甚至是被迫“穿新鞋,走老路”,制约了新课程的深入发展。
  教师首先应当自觉地参加新课程的实施,在实施中提高认识。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教育理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就无法实现课程改革的任务和目标。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更是课程改革的建设者。教师自觉地研究课程、学习课程,自觉地参与课程改革是推动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的前提条件。
  新课程的实施者是千千万万的中小学教师,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执行者,还应当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课程不断完善的推动者。现在课程改革刚刚起步,健全科学的课程结构并建立起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还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课程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有待于广大教师的努力和创造,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完善课程体系,构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新的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更要靠教师的探索和努力。因此,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仅仅是被动的执行者,应当是主动的推动者,应当克服被动思想,主动去参与并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并在新课程的实践和发展中去努力发展自己。
  
  二、 教师要在新课程中构建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课程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课程知识的变化决定了教师课堂教学控制方式的变化,教师还必须由管理者向协调者转化。在新课程中,教师将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教学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靠灌输和题海训练去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况,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求知和发展去转化。
  新的课程要求教师采用“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教师的作用在于协调、启发,通过师生互动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去探究和发现知识,而不是强行灌输知识。教师的课前准备也不再是只备课本知识,不再局限于微观的课程之中,而是倾心于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而是充满生气的互动讨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知识已不单单是教科书知识,已融入了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学生的创见以及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的个人知识与探究热情将被大大的激发,师生互动的新知识将大大加强,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转变教学方式的同时,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长期以来在以教材为本、教师为本的基础上形成的过于强调接受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要被新的学习方式所取代。教师在转变教学方式和行为的同时,必须帮助、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帮助学生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1.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我学习是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应当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在课堂上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应当设置丰富的教学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要及时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和帮助,用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的反馈,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能真正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参与制定课堂计划,教师不要去包办代替,要让学生履行自己的学习责任。
  2.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互相支持、配合进行的学习活动。合作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互相支持。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关键是提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合作目标,目标要有弹性,使每个学生能找到自己的努力目标。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合作和沟通,学会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又不固执己见,帮助学生确立服从真理的学习态度和取长补短的学习精神。
  3.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良好品质。探究学习相对于接受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发展个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做出猜测,并制定研究方案和过程。学会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并及时给予指导。
  
  三、 教师要在实施新课程中创设平等师生关系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自立的“我要学”的主体意识。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学生观,构建新的平等的互动式的教学观和师生关系。
  要建立新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平等参与权。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要细心发现每个人的长处和兴趣,看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对学生的意见应加以保护和鼓励,在教学中要尽量地给学生同等参与教学讨论的机会。对同一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水平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见解,这是正常的现象,并不能代表学生认识的正确与否。要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表看法。教师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力求通过师生对话去平等的交流。对出现认知障碍的学生不是歧视,而是给他们以更多的鼓励,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去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教师应把自己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和学生平等交流,不能居高临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两个方面,而教学的主体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学生作为有感情和学习欲望的个体应当得到尊重。但长期以来教学一直被看作是由教流向学,学生的学被看成是教师的给予,学生的能动性被忽视,学生的创造性也就无疑被抹杀,教学被演变为按某种特定程序进行的机械活动。在新的课程下教学是以追求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教育是学会生存的终身教育,学生被看作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学习主体,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鲜明个性。教师只有采用平等的方式去交流,才能在教学中建立起以师生互动为基础的新的教学模式。
  平等是交往的基础,师生交往的最大障碍是人格的不平等和心理差异的障碍。新课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这就决定新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必须建立在互动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师生的所谓交往应当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师在互动过程既使学生能提高认识培养能力,教师也得到认知和情感的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师由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发言人”的身份,和学生共同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成为促进学生的发展的引导者。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应当努力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努力去学习新课程并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应当成为新学习行为的引导者,成为新的师生关系的创设者。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