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论课余教育的价值与方式

作者:张 颖




  随着应试主导性教育模式的转变,学生拥有的课余时间越来越多,但课余时间不应成为教育的空白时间。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形式灵活、丰富多彩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余的价值和方式,培训课余技能,有助于造就学生良好的课余生活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课余时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提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是现阶段各项工作的着眼点,是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增加的课余时间为个人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讲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对于脑体分工以后劳动者愈来愈片面发展而言的。“当分工一出现之后,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马克思的关于分工造成个人活动片面发展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社会生产领域的劳动者而言的,但其中的一般原理对学生来说同样是适用的。在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非课余时间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职业准备活动,在片面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必须屈从分工的社会条件下,非课余时间的学习带有不自由的性质。虽然在现阶段学生还不能完全摆脱社会分工领域里的限制,但在不断增多的课余时间里,学生的学习和其他活动则不受限于某领域,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兴趣、爱好、习惯等,自觉地寻求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这有利于学生各方面天赋的充分发挥。在丰富的课余活动中,学生通过内在力量的创造性的外化,对象化,实现着他们对对象世界的多种形式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从而丰富自己的个性,使自己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二、 加强对学生课余教育的必要性
  
  在社会和人的发展没有达到理想境界的条件下,增多的课余时间对人产生的影响有两种可能:它既能让人们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也能让人们虚掷光阴,甚至放荡不羁。当前的犯罪学理论之一,差别结合理论认为青少年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太闲散,择友不慎,参与不正当活动和涉足不良场所。课余时间具有二重性,对学生也是如此,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面,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进行社会交往,也可以在课余时间无所事事,吃喝玩乐。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几乎也都发生在课余时间。
  学生群体是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少年群体,其课余生活应是课余时间安排合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能体现学生的青春特色、文化素质特色,有益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学生在课余时间里通过丰富的、有益的课余活动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学生课余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说明:在现阶段,进行课余教育是学生用好“课余”,实现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课余教育是终生教育,但我国目前的情况是:课余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并未受到重视,在大学也未受到重视。学生的课余时间不多,许多学生的这段时间主要用于休息,以促进学习,至于如何休息,学校和家长、学生往往认为只要不违法、不违纪、不违背道德规范就行。随着应试主导性教育模式的转变,学生拥有的课余时间越来越多,但课余时间不应成为教育的空白时间。
  课余生活被看作是学生个人的事情,教育者普遍缺乏对学生进行课余教育的意识。由于缺乏课余教育的意识,学校的各种教育和活动对学生课余生活的影响是零散的,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课余生活质量。例如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组织者只是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角度来理解,活动往往又只是部分学生积极分子参与,所以不能自觉、全面地引导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 课余教育的切入点
  
  为了使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获得全面发展,有必要把课余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总体规划,使课余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学生课余生活放任自流或引导不力的状况。
  学校课余教育就是使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而在德、智、美、劳动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能力以及个性特长等方面获得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关注课余教育,呼吁重视课余教育,并对学校课余教育的概念、目标、原则、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课余教育是以渗透为主的教育。我国的课余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毕竟还处在起步阶段,课余教育要全面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此积极寻找实施课余教育的切入点,是当前课余教育面临的最急迫的问题。当前学校课余教育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课余的价值。对课余时间的利用是以对课余价值的认识为指导的,要合理地利用课余就有必要正确认识课余的价值。受过去的工作与课余观念的影响,学生往往对课余的价值缺乏认识,把课余等同于“劳逸结合”的“逸”,放松的成分通常被认为是课余的核心所在,“课余不在乎形式如何,轻松快乐就行”是许多学生的共识。对课余价值的片面认识导致了对课余缺乏规划,课余目标原则模糊或目标原则停留在“追求轻松快乐”这种较低层次。因此,在学生进校伊始,就要通过入学教育和德育课的有关适应学校生活的内容引起学生对课余价值的重视,认识到现代人的课余不等同于休息,要把课余时间用于自我完善,自我充实,自我表现的活动,利用课余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也能使学校生活更有意义。
  第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进行课余活动的方式。近年来,商家由于经济利益的原因,不遗余力地宣传假日要吃好、玩好,渲染了休闲中吃喝玩乐的内容,这不仅引导了人们注重感观的刺激和享受,助长了消费、享乐之风,也影响到了学生的课余观,使学生对休闲方式的理解片面化。花钱大手大脚,超前消费的学生不乏其人。一些学生在课余消费上互相攀比,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经常进网吧、进饭馆、逛街购物、郊游,一些经济状况不佳的学生也打肿脸充胖子,还有一些则因为囊中羞涩而产生自卑心理,引发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封闭和对他人对社会的仇视情绪。德育工作者和学生活动的组织管理者应在学生中提倡少花钱,高品位的课余活动,倡导文明节俭的休闲方式。
  第三,对学生进行课余技能培训。课余技能指课余主体进行课余活动的能力,包括进行体育、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活动和鉴赏的技能。家庭环境和基础教育对学生产生了多年的影响,不同家庭背景使学生的课余技能呈现出很大差异。在我国目前的学校中,也是重视给学生传授知识和谋生技能的课程,而发展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与个性特长的课程较为缺乏。所以,应专门开设占一定比例的课余技能方面的选修课以及通过讲座、培训班等方式,对学生的阅读、音乐、舞蹈、旅游、社会活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展开培训,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之余,都能得到最适宜、最充分的发展,在课余时间情有所寄。
  第四,改善课余环境。良好的课余环境,能使活动在其中的学生受到熏陶和影响,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心理品质等方面与教育目标相一致。
  课余环境既指“硬件”也指“软件”。学校提供的充足的自习室、运动场、优质服务的图书馆、机房、开放的科学馆等能满足学生的学习、体育、娱乐、实践活动的设施,是课余环境中的“硬件”。正确的价值取向、高雅的艺术氛围、浓厚的学术气氛则是校园课余环境中的“软件”。因此在营造课余环境方面,既要筹集资金,加强相关设施建设,也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文化氛围。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