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晋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分析

作者:安祥生 韩丽君




  遵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山西教育出版社组织省内专家编写了供七八年级学生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套共四册),本套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后,目前在山西、青海、江西等省使用。
  
  一、教材编写的依据
  
  1.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新理念指导教材编写
  新课程与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地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对编写教材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有:(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4)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编写教材不同于写学术著作,教材编写也有自己的规律,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教材取材要体现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三者的有机结合。也就是在编写教材中,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教材内容的组织要体现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思想,通过基础知识的传授,获得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对地理知识教育而言,不应该立足于系统地理学知识的传授,应该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传递地理学科思想,唤起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因此,地理教材在结构上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内容上要突出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完成从“学会地理”到“会学地理”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此,教材从改变传统的地理知识学习方式入手,从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出发,以多样的地理知识学习方式,图上所得、信息传递、积极参与、实践探究等方式为突破口,来编写教材。
  
  2. 吸取国内外同类地理教材之长
  从最近国内外已出版的同学段地理教材来看,这些教材在内容上尽管不完全相同,但有很多共性。
  教材有相同的表层(文字、图像、作业)和深层(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结构,教材的叙述方式多数采用描述并将技能训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蕴涵或依托在知识之中,成为三位一体的结构模式。
  教材内容逐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了“地理为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用的地理”等新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融入教材之中,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
  教材的编写和内容的组织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地理知识案例入手,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教材关注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3. 借鉴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从国内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情况看,应用探究式方法学习地理知识,是目前较成功的方法。这种方法也渗透到教材编写中,用这种方法组织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因此,用探究式学习作为组织教材内容的基本思路,克服重视知识传授、对能力培养不够,重视知识目标教学、对情感目标要求不够,重视学习结果、对学习过程关注不够的倾向。
  
  二、教材特点
  
  1. 以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
  (1)突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一些知识点设有学习指导,将探究活动作为主线,贯彻于教材始终。教材编写要改变传统地理教学观念,打破“学科中心”、“知识为本”的编写模式,从文字表述,图像设计、活动栏目设置等方面为学生创设探究式学习的情境,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积极接受和处理信息,发现问题,主动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获取知识的乐趣,强化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弱化机械性的记忆,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如让学生“读图,学会用事实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都贯穿了探究式的方法。
  在重点和难点知识学习中,增加了学习指导,将《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记住”、“说出”、“举例”、“运用”、“比较”、“学会”、“归纳”等培养地理思维、学习能力的要求,体现在学习指导中,增强探究活动的力度和深度,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一般方法。这些探究式学习情境的设置,起到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积极接受和处理信息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取知识的乐趣,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目的。
  (2)选取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案例,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从生活中的实例和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教材中选取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案例,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设置一些活动栏目和综合性问题。
  例如,“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就是从我们周围的事实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又如,“学会分析房屋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不同地区房屋景观图片中,观察房屋用材、房顶坡度、墙壁厚度、窗户大小和形态,分析这些特点与当地环境的关系。
  (3)多样化的活动栏目设置体现了开放式的教育理念。根据《课标》对教材内容和结构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等,教材中包括文字系统(包括信息传递)、图像系统(地图、观景图、航片、示意图、操作图等)、活动系统(图上所得、积极参与、实践探究)。其中,图像系统、活动系统占了很大篇幅,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
  (4)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过程与方法,是指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关注学习过程,以活动带知识和技能,把地理知识、地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在教材编写中,针对不同的问题设计不同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适于直接解决的问题,我们将学习过程和方法表示为把握——明究——解决;适于间接解决的问题,其学习过程和方法表示为观察——考察——洞察;适于创造性解决的问题,其学习过程和方法表示为感受——表达——感受——鉴赏;适于熟练性解决的问题,其学习过程和方法表示为计划——习作——练习,等等。
  教材在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方面的整体思路如下图所示。
  
  
  2. 教材知识框架与结构的确定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全套教材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大板块组成。采用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和可持续发展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结合的方式,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原则进行编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