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面试录取”的隐忧

作者:王淦生




  在我国沿袭多年的高校招生中“一张试卷定终身”的选拔机制今天已被越来越多的为教育改革殚精竭虑的志士们所诟病。因此,去年香港大学由于面试不合格而将11名内地省市高考状元拒之门外的消息甫一传来,便博得了媒体与倡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者的一片叫好之声。
  当时是否有内地高校“勇敢地站出来”以实际行动回应这一“呼吁”,我不得而知。但在今年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中,终于有一些著名高校(如复旦大学)不再凭卷面分数而是以面试成绩为依据来录取本科新生了。尽管这仅是限于局部地区、个别学校、少量招生份额的一个“试点”,但对于早已习惯于在高考中“凭分数说话”的国人来说,还是有着一种巨大的震撼力。对此,盛赞者有之,非议者有之,而更多的人则是满怀疑虑:凭几个专家教授的一两句发问,其测评信度就真的能超过经过更多专家学者精心打造的那一份份试卷?拒绝笔试中的“高分低能”者,面试中就不会录进一批“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尽管书面考试已被中国基础教育界的一帮能人们绞尽脑汁玩得变了味,被他们当作人生的第一技艺琢磨得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但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这还是高校招生中最得力的手段和最主要的依据。不管“托福”还是“雅思”,达不到一定的分数,人家就不可能给你发“派司”。固然,在书面考试中获取高分会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绝大多数得高分者都是平时学习成绩优异、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学生。即便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高分”就必然与“低能”、“低素质”相关联甚至划等号。如果说高分者低能,那么低分者呢?说他们中多为“高素质人才”大概有些勉为其难吧?如果放弃书面考试,而代之以时间仓促、涉及面小、“动口而不动手”式的面试来决定学生的取舍,只怕偶然性会更大,更易鱼目混珠。所以,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虽说是以面试成绩为录取依据,但都是在事先由考生所在学校(而且大多是一些信誉、教学质量极高的全国知名学校)推荐并调查核实了考生在校品学状况之后才发给他们准考证的。如果对所有考生“两眼一抹黑”,复旦还有胆量放出“一律凭面试成绩录取”的豪言吗?
  因此,“凭面试成绩录取新生”,作为招生制度改革中的一种尝试,自有它的积极意义;作为一种高校招生中的辅助手段,对保证生源质量也定然大有裨益。但如果以此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方式,或作为一种改革成果推而广之,窃以为还须细加斟酌。首先,以中国这硕大无朋的考生群体,你面试得过来吗?像清华、北大之类的名校,求学者成千上万,倘一一面试,岂不要等得花儿都谢了?再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情关系泛滥、腐败现象严重的环境里,一旦高校录取中失去了一个客观的标准(如我们一直沿用的“录取分数线”),谁又能保证录取工作的公平与公正?第三,参与面试人员的素质问题也颇令人关注。谁能保证他们思想过硬、业务扎实、胸襟开阔?对待考生,他们必须做到一视同仁,力求客观公正;他们必须有着渊博的知识(不至于如某些声乐大奖赛上的某些文史类评委一般将某些常用字都念错),足以成为某一领域里的权威;他们必须以一种宽容甚至欣赏的心态对待考生的论辩、质疑乃至争议。这其中倘有一点不到位,面试的信度便会大大降低,其公正性便值得怀疑。惟其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广大考生及其家长对面试这一录取方式心怀疑虑了。
  其实,任何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都有它的优势和弊端,关键的是我们如何去扬长避短、兴优除弊。在教育界,大刀阔斧的改革固然需要,小修小补的改良有时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方式,尤其是牵涉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将考试时间由7月移至6月这一人性化的决策赢得了国人的普遍欢迎,正是因为它合乎广大考生的利益。相信我们在经过一个个“试点”之后定会推出一种更趋合理、更有益于人才选拔、更为广大考生及家长所接受的招生制度和考试方式,而在此之前我们的决策者们则必须多方听取、广泛吸纳各种意见和建议,以整合出一套尽可能完美的方案。教育改革,匹夫有责。那么,呈献出我的这份“隐忧”,也算是尽了我的“匹夫”之责了。(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