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探析

作者:雷 云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文化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多元文化给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全面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如何做好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因此,加强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特殊性的研究和探索,创造性地解决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对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一、多元文化为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1.社会文化多元化为学校德育工作拓展了新的空间
  首先,多元文化有利于消除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对德育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重私德轻公德,缺乏团体合作精神,“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思想的存在,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难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而随着多元文化的演进,一些以现代工业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因子在传入的同时,不断地削弱着这些德育问题原有的文化基础,改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如果在实际德育工作中善加运用,就能使这些长期困扰学校的德育难题得到真正的解决,德育的发展也将会取得新的突破。其次,多元文化有利于回归德育的本性,提升学校德育的价值。德育的本质意义就在于不断塑造和完善道德人格,以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的德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创新精神和科学理性,更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学校德育工作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必将因此而大为扩展。
  2.社会文化多元化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在为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强烈地冲击着旧有的德育模式,对现有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这种要求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应对多元价值观冲击导致的道德失范现象。文化的多元必然导致价值体系的多元。目前在不少学生中存在的道德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还有少部分学生身上出现极端个人主义、过分注重个人利益、个人奋斗与个人发展,不顾整体利益,强调自我,反对任何约束,追求绝对自由,甚至无视校纪校规,法制观念淡漠等,这种因价值观冲突而导致的道德迷失现象是学校德育工作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二是要解决因轻视德育过程而造成的德育低效问题。这里所说的“过程”也就是道德推理、思维、判断的过程。与其他学校教育一样,学校德育工作大多重视道德知识的传输,而不太注意学生道德自我建构能力的培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当学生面临多元价值取向的时候,由于缺乏道德选择能力,造成了道德观念的混乱,影响了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目前学生的道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对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不适应引起的,因此,加强对德育过程、方法、渠道的重视和研究,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必须面对的又一重要课题。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面对文化多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既不能消极抵御多元文化的影响,抱着让德育“回归”到过去单一文化中一个标准、一刀切的所谓“理想状态”中,也不能无所适从迷失了方向,而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适应新时期多元文化社会要求的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
  1.改革封闭式的训导观,引入民主与开放的理念,实现德育观念的创新
  在单一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以一套“标准化”的道德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学生对之既不能怀疑,也不能违背,教师扮演着道德权威者和道德裁判员的角色。在社会文化日益多元的今天,学校的德育工作基本上还是在采取这种“训导观”,对既定价值观系统之外的其他价值观采取简单的摒弃和限制的做法,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其结果可想而知。不少学生道德知识掌握得很好,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但做起来却又是一套,德育工作往往入口入脑就是入不了心,导不了行。因此,要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从改革德育观念入手,变“训导观”为“指导观”,允许学生在不同的价值观之间比较、取舍和选择,建立开放式的学校德育体系。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居高临下的道德权威角色,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对他们进行启发和诱导,使不同文化所蕴含的高尚价值观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生发生作用。
  2.改革被动传授的教育模式,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实现德育模式的创新
  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环境和具体情况,作出最佳道德判断的能力,使他们在复杂多元的社会道德环境中学会自主作出理智的道德选择,也就是变“被动灌输”式的德育模式为“主动选择”式的德育模式,应成为学校现阶段德育工作的“主攻方向”。学校德育模式的改革需要做到两个转变:一是变传授道德知识为中心为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为中心,让他们从学会顺从到学会选择。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教育,使他们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思维方法,如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方法,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等,形成批判性的文化思维能力,站在理论的高度对各种价值观进行审视、评判和取舍。同时,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德育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推理、道德判断、道德决策能力等。这样,当学生离开学校踏入社会后就能够较好地适应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保持学校德育的长效性。二是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突出其主体地位,与学生的自我发展结合起来。首先要尊重学生,给他们以足够的理解。其次要积极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就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社会热点等展开“柔性的、随意性的和激励性的”讨论,引导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和自我矫正。
  3.改革单调的德育课程形式,加强德育实践环节,实现德育渠道的创新
  学校德育工作主要是通过德育课程的形式来开展的,虽然也强调环境的渗透熏陶,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形式化和表面化,德育通道比较单一,实践环节薄弱,难以胜任多元文化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任务,因此必须拓宽德育渠道。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加强教育引导外,还需因势利导,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深入挖掘隐含其中的德育因素,将基本价值观与科技知识一起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道德修养和科技知识两方面都得到发展,相得益彰。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强化实践环节。首先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整洁的校容、优美的环境可以陶冶情操,有助于建立文明秩序和培养良好的习惯。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多元的社会文化中营造一个特定的文化氛围,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局部小气候,将学校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为学生所接受、所践行。其三,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义务宣传活动、演讲辩论活动等,在行动中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形成道德思维能力。其四,在实践中加强教育引导,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改革僵化的德育教条,突出主流价值观,实现德育内容的创新
  在承认、尊重多元文化,强调学生自主选择的同时,道德教育是否还要坚持一定的共性价值标准和目标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学校而言,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观教育;二是要认真开展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三是对人类公认的道德准则和中国的传统美德都要加以提炼,以形成富有校本特色的基本价值观念体系,从而使学生自主选择但不迷失方向,形成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品格。
  总之,拓宽和创新学校德育渠道,将会极大地丰富德育内容,更新手段和方法,有效地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实现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
  [2] 王学风.多元文化社会的学校德育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