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中学责任教育的构建与实施

作者:李 民




  一、开展责任教育的理论依据
  
  1.时代的进步呼唤责任精神的弘扬。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我们在感受经济发展带给我们幸福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思想观念的剧烈冲击,社会上个人主义的人生观、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社会公德意识淡薄、重视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等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已严重地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是缺乏基本的文明礼仪,缺少爱心、同情心和助人精神、缺乏责任意识和责任感让老师惶惶不安,自私自利、任性冷漠、嫉妒懒惰、撒谎作弊、组织纪律观念差、不讲诚信、犯了错误不敢承担责任的行为更是让老师们伤透了脑筋。第三,是网络游戏对学生心灵的侵害,虚拟世界中暴力、屠杀、色情,改变着学生对真实世界的认识,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感受虚拟世界沦丧的、畸形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扭曲,直接导致学生的主体信仰危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被一点一点蚕食。因此,通过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能力,陶冶学生的高尚思想情操,使学生成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任的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
  2.“生活即教育”是责任教育的理论基础。从人出生的那一刻起,责任便随之而来,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大到国家社稷、天下苍生,小至家庭和个人,甚至一言一行都离不开责任,不同的人生决定了每个人不同的责任,不同的人生阶段又造就了每个时期的不同责任。责任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父母养儿育女,儿女孝敬父母,老师教书育人,学生尊师好学,医生救死扶伤,军人保家卫国等。责任还处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按时做好值日、随手关灭电灯等等举不胜举。责任无处不在,在生活中有责任感的人,受人尊敬,招人喜爱,让人放心。有责任心的人能担负起家庭和集体、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有了责任心,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心,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由此看来,责任与人们的生活紧紧的结合在一起,生活需要责任,生活即责任,责任在生活中体现,责任即生活,所以说生活教育也就是责任教育。
  
  二、责任教育的主要内容(“六点六会”)
  
  1.以对自己负责为起始点,学会修身。人应该首先对自己负责,一个对自己都不负责任的人,何谈其他的责任。对自己负责是指对自己的人格负责,做人就要有人格,不能没有原则、没有志向,不讲做人形象,不讲气节、不讲道德。因此,作为学生应以对自己负责为起始点,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为依据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反省自己,修正自己,督促自己,成为一个对自己言行负责的人。
  2.以对家庭负责为基本点,学会孝敬。孝是中华传统美德,其实质是对父母、家庭负责。一个人的行为如果是对父母、对家庭不负责,则就是不孝。关心疼爱父母是孝,堂堂正正做人,让父母省心、放心,认认真真求学,让父母看出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对父母、对家庭负责的表现,是做人最为基本的一点,也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
  3.以对学习负责为支撑点,学会学习。一个人只有会学习才能掌握较多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能力是人类生存发展基础。作为一名学生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做人和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健康的体魄是将来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的支撑点。所以只有学会学习才是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也是能担负更多责任的支撑点。
  4.以对他人负责为出发点,学会合作。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合作才能把有限的智慧变成无限的力量,与他人合作就要对他人负责,对他人负责是指对自己的同学、老师、亲友等社会交往的人负责,就是对他人讲诚信、讲文明、讲爱心、讲上进、讲互相帮助,讲合作精神,对他人负责是自己对集体、对国家负责的出发点。
  5.以对集体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关心。每个人都需要依赖集体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必须关心并对自己生活的集体负责,对集体负责,实际上也是对自己负责。作为学生生活在学校、班级、宿舍、小组等集体中,要把对集体负责作为凝聚点,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发扬团队精神,维护集体荣誉。
  6.以对社会负责为制高点,学会报答。对社会负责是指对民族、国家、人民负责。每个人都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繁荣社会的责任,是责任的制高点。社会、国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履行了社会的共同责任,古往今来,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用宝贵的生命报答集体、社会、国家、民族,这是强烈责任感的表现。努力传承和创新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是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
  
  三、责任教育实施的基本策略
  
  1.加强责任与生活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情感。责任与生活教育是培养学生意识和情感的基础。责任与生活的教育不能采取让学生被动聆听和机械的接受的形式,只有让学生的主体参与,才能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才能达到责任教育的效果。以责任教育中的“六点六会”为抓手,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为依据,通过主题班会、小组讨论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寻找学习、行为、生活中与自己有关的责任,如:保持仪表整洁大方、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与同学和谐相处、及时打扫教室和校园卫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遵守公共安全、卫生道德等等,学生自己都能找到,老师只要稍微帮助一下,学生自己就能明确自己的责任。每班要开辟责任教育的班级文化专栏,把学生明确的自己的“责任”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时时刻刻提醒学生清楚自己的责任。通过灵活的责任教育方式,丰富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加深学生的责任理解,激发学生责任的内驱力,提高学生对责任的识别、选择和履行,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责任觉悟程度、端正学生主动承担责任的态度、使学生责任行为倾向优化、容易形成良好责任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情感。
  2.强化责任行为习惯体验,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责任感。体验是学生责任心和责任感形成的基础。责任在学校里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影相随,要使学生理解并且意识到自己担负的责任,就必须从细节体验做起,从养成良好的日常学习、行为、生活习惯体验着手,也就是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是责任行为的最好体验,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责任心和责任感的过程。如:做操、跑步锻炼身体是对自己健康的体魄负责;平时注意勤俭节约,不乱花钱是对家庭负责的表现;学好自己喜欢和自己不喜欢的功课是对学习负责的表现;讲究卫生,不大声喧哗,保持安静而清洁的环境,是对同学的健康负责;把教室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是对班级、对集体负责的表现;伸手把哗哗流水的水龙头关上,白天随手关掉走廊亮着的电灯,把手上的废纸、食品包装袋等送到垃圾箱,是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学习、行为、生活中的责任心和责任感不是挂在嘴上,而是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学生要根据自己定的每天的责任行为建立日查表,来总结反思自己履行责任、完成职责、任务、使命的情况。
  3.开展责任主题周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责任能力的形成。责任主题周实践活动是学校促进学生责任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只有经过无数次的感受、理解、领悟、体验、反思、实践的循环往复地过程,学生的责任能力才能够形成。如:对自己负责的修身周、对家庭负责的孝敬周、对学习负责的学习周、对他人负责的合作周、对集体负责的关心周、对社会负责的报答周等。主题周要循环开展,并不断创新责任实践活动形式,来加深学生的责任实践能力,如:孝敬周的第一个循环可以让学生只做叠被子、扫地的家务活,第二循环就可以发动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这样的活动等。主题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活动,教师主要起指导、帮助的作用,如在报答周学生就可以自发地组织到敬老院慰问。主题周还要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相互融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教育的统一体。总之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明确的责任教育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在活动中磨砺意志、体验成功,从而形成习惯责任行为能力。
  4.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的责任行为习惯。要使学生对责任的学习和道德实践成为主体内心的自觉自愿,还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责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如:开展“学校、年级、班级、小组”四级责任明星评比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激励。根据主题周的内容,小组每天评出本组的修身责任明星、孝敬责任明星、学习责任明星、合作责任明星、关心责任明星、报答责任明星;班级每星期评选一次,学校每月评选一次。大力弘扬和表彰责任心和责任感强的学生。学校还要结合时事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活动,当为自己心中的那份责任,而带着妹妹求学12年的大学生洪战辉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他为责任自强自立、勇于进取的坚韧品格;他为责任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战胜困难的顽强毅力;他为责任面对困难不低头、面对挫折不放弃的奋斗精神;他为责任刻苦学习、严于律己、诚实质朴的高尚品质;他为责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思想品德都可以成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发动学生在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校园广播上对洪战辉的责任行为进行讨论,利用演讲会和征文等形式让学生集中展示对责任的认知、理解、分析和实践。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