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取消“喊报告”的九条理由

作者:宿传安




  “喊报告且经老师允许后才能进教室”,这在我国的中小学校是一条重要而且普遍的校规,当然这条校规指的是学生上课迟到或老师已经在教室的情况。这条校规源自何处,为什么会成为我国中小学校的一条重要而且普遍的校规,无从查考,只记得自己自上小学到现在工作的二十几年,无论在本单位的工作中,还是到外地的学校参观学习,都感受到这条校规在我国中小学校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然而,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越来越凸显这条校规的刺眼和不和谐,越来越意识到应当立即取消这条所谓的校规,取消“喊报告且经老师允许后才能进教室”,代之以“轻轻迈步进教室”。取消这条校规有以下九条理由。
  1.“喊报告”会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打断老师的上课思路,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和正常的思维。在课堂的正常进行中,无论是老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思维都处在兴奋且集中状态,此时,迟到的学生突然喊一声“报告”,宛如一声晴天霹雳,把老师的讲解思路和学生的听讲或学习思路不但是打断,而且会打乱,甚至会受到某种程度的惊吓。你看“喊报告”才能进教室有什么好处呢?从打断老师、学生的思维,影响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来讲,“喊报告”对课堂教学有百害而无一利。
  2.“喊报告”的目的不明确。“喊报告且经老师允许后才能进教室”,不知源自何处,不知是否与“军事化管理”有关?军人进上级的办公室或指挥所必须喊报告,这与军人、军事的特殊性是相符的,而作为学习活动的场所——课堂,照搬这样的模式,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与学生的学习研究活动不协调。如果不是“军人特殊性”的目的,实施这样“喊报告”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3.“喊报告”是师道尊严的产物,但却是对老师和其他学生的不尊重。如果喊报告的目的不是为了“军人的特殊性”,而是为了让迟到者表示出对上课老师和学生的尊重,那么这个尊重未免有些一厢情愿,试想,所谓尊重,最重要的是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就不应随意打断别人正在进行的工作和学习(如果打断了要说声对不起),尤其是脑力劳动者的思维如果随意打断,对他们将是“致命”的打击。因此说“喊报告”不但不是对讲课老师和正在学习的学生的尊重,而且是对老师和正在学习的学生的极大不尊重。
  4.“喊报告”是对学生的蔑视或惩罚。排除“喊报告”的“军人特殊性”,“喊报告”就是对学生的批评、蔑视或惩罚。“学生上课迟到,你纵有千条理由总是不对”,“迟到一分钟绝不是小事”,这在我们的思想深处根深蒂固,但却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反思。迟到是不对,但却可能真的有十分充足的或不可抗拒的理由,如有病打针吃药、上厕所(有不少中小学校的教学楼上没有厕所,须到楼下的厕所)等等,如把这些迟到与战争时期的“一分钟决定战争胜负”相提并论,未免有些牵强附会和生搬硬套。因此“喊报告”作为一种批评惩罚手段不但没有必要,也有些不近人情,还有些没有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的官僚作风。
  5.“喊报告”存在着对学生的不公正。“喊报告且经老师允许后才能进教室”,作为对学生的一种批评和惩罚手段是对学生的极大不公正。由前所述,学生迟到很少是由自身的原因,而主要是因不可抗拒的原因所造成的,除去上面提到的因病打针吃药、上厕所,还有就是学校、老师的原因,如有的因为其他老师找其谈话、打扫卫生,甚至替其他老师办事等等,把这一些都怪罪到学生的身上,学生是不是太怨了?是不是存在着对学生的太不公正?
  6.“喊报告”会刺激学生的逆反心理。喊报告既然存在着对学生的不公正,既然会影响正常的课堂和学生的正常思维,既然是对正在上课或学习的老师、学生的不尊重,对于那些并不“温顺”的某些学生来说可能会成为“表现”或“报复”的机会,故意的迟到以“喊报告”,作为学校或老师又能拿他们怎么办呢?
  7.“喊报告”使师生都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喊报告”是一条校规,学生当然应当必须遵守,明知不是自己的错,也要接受这样的惩罚,明知会影响打断老师、同学正常的课堂教学和思维,也要“喊报告”。而对于老师来说呢,学生喊了报告,有什么理由不让学生进教室呢?让学生进教室,当然应有明确的表示,“请进”或点头示意吧,但这会不影响自己的上课思路和学生的思维吗?就是尽量避免,也是难以避免。因此,“喊报告”对于师生来说都成了例行“公事”,而例行的这个公事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成了例行了一个“劳民伤财”的公事。
  8.“喊报告”不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改革开放的大形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学校的校规如果一成不变,我们的课堂如果继续是封闭的课堂,很显然不符合我们党、我们国家与时俱进的时代发展潮流和全面开放的社会发展的大形势。我们国家的法律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在及时修改、补充和废止,及时使其符合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培养教育将来建设人才的学校更应如此,更何况“喊报告”这一所谓“校规”一开始就没有看出他的合理性。再者,新课改强调的就是改革创新,就是改革那些不利于学生发展、不利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陈规陋习,使老师的思想开放,使学生的思维开放,因此我们的课堂也应把封闭的课堂变成开放的课堂,才更有利于我们教育的创新,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9.“喊报告”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喊报告”这一校规与新课改精神格格不入,显得太严肃,严肃的甚至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灵性、禁锢了学生的个性,怎么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改的课堂应是学生探索、研究、合作、交流的学堂,如果必须“喊报告”,这么的正规、这么的严肃,正规严肃的简直让人窒息,哪还有民主、欢乐、合作、交流的气氛?哪还有探索、研究、质疑、创新的兴趣?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