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反观教学的基础性

作者:孙德芳




  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张扬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共同推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此次改革已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这是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能否定也无法否定的事实。与此同时,此次改革决不是“哥白尼式的革命”,也不是根本“范式”的转换,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之过急的倾向,致使问题也较明显,其中课程改革背后的深层问题——教学的基础性问题,引起了理论者和实践者的密切关注。于是,教学的基础性是什么?教学基础性的意义何在?以及教学基础性何以实现?等问题成为激情过后人们理性反思的关键。
  
  一、问题提出: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学“基础性”的尴尬
  
  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启动(1999年)到今天算起,已有七个年头了,它的来势之猛,普及面之大,影响之广,是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任何教育改革都无法相比的,这着实显示了我国党和人民做事的勇气和魄力。面对汹涌而至的新的教育思潮,新的名词(如“建构”、“解构”、“去魅”、“返魅”、“后现代”、“多元智力”等)也跃入人们的视野,甚至外国教育者的名声(如加德纳、多尔、阿普尔、派纳等)也压住了中国的教育家,大量的著作和文章的引用中,中国的教育家有时候似乎做个陪衬似的。当然,笔者并不是排外,尤其在信息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要引进、吸收外国的先进教育理念,但,我想更为重要的是要结合本国的实际,认真研究之后,才可以使用,绝不能犯“拿来主义”的错误。
  人们欣然认可教育改革的新理念,这说明在中国有它存在和生长的空间,中国的教育不改不行,这由历史的和现实的,国内和国外的背景所决定,我们知道理论归理论,理论能不能变成现实,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变成现实将是另外一回事。我国这次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它的推广靠的是行政手段,它的理念是彰显学生的价值,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实践活动、培养综合能力、厚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动中学、乐中学、玩中学”。这些理念如果能实现的话,这次改革真的算得上是“哥白尼式的教育革命”,这也是人人都盼望的。现实的反馈又是什么样子呢?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南京2004年的高考之痛就是对此的真实写照。咱们姑且不谈课程改革背后的东西,只谈课程改革。有人说,“语文课不是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数学课不是数学课,上成了活动课程”。当一位著名的数学教育工作者问自己的孙子上课学了什么的时候?孙子回答:“数豆子”。“数学生活化”的可能又有多大?为了突出新课程的情境性,有些教师真是煞费苦心。有位教师讲“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将整个教室都创设了肃穆的、悲痛的气氛,讲台上摆有花圈、灵牌,学生和教师都穿上黑色的衣服,胸前佩戴白花。这样的情境创设不知是否合适?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的体验,这本没有错,但过多的形式化的东西反而适得其反,该学到的东西反而没有学到。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情境”而“情境”、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自主”而“自主”的教学,可能会违背教学的基础性,教学的基础性面临尴尬的境地。人们可能又问那教学的基础性究竟是什么呢?
  
  二、教学基础性是什么:本体论的追寻
  
  “基”是建筑物的根脚,比喻意是根本的;[1]而“础”是础石,垫在房屋柱子底下的石头,[1]合在一起“基础”指建筑物的根脚和柱石,比喻事物的根基,事物的根本或起点。我们不难看出“基础”是一个系统中最基本而且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部分,是其他一切部分赖以存在、生长和发展的基点。了解了基础的基本内涵之后,回过头来我们看一下教学的“基础性”是什么,教学的基础性是指基础教育的教学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起点,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进行必要的准备和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的基础性在于它的准备性。哪些东西才是教学中最基本的、最基础的,能体现教学的基础性的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存在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文化科学知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和轴心,[2]也应是教学的基础;有人认为当今的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知识的陈旧率迅速提高,学生所学的知识两三年以后就变得过时了,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才应是教学的基础;有人认为基本品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教学的基础;[3]还有人认为基本事实、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是教学的基础。[4]至此,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一基说(基本知识)”、“二基说(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说(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与价值观)”。笔者认为每一种说法都有其道理所在,但更倾向于最后一种观点。
  理解教学的基础性我们还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基础”存在不存在“过于”的问题,二是“基础”的“无限”与时间的有限的矛盾问题,从基础的本意来看,无论是建筑物的基础,还是教学的基础,永远不存在“过于”的问题。基础越好、越扎实,就越有利于将来的发展。任何轻视或忽略基础重要性的做法都是要摒弃的。但基础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学生需要的“基础”是无限增长的,这一对矛盾如何克服的问题实际上是几种“基础学说”争论的焦点。“过于”强调知识就可能减少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相反也是一样,如果过于重视能力和态度、价值观,知识就可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何处理这二者的关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基础教育的关键。
  
  三、教学基础性的意义何在:价值论的探讨
  
  谈论教学的基础性问题的人无形中就坚持了功能主义的立场。像教学中最基础的东西对学生的发展有何作用,对整个教育教学的意义在哪里等问题是人们无法回避的,所以这使我们又不得不回到教学基础性的价值论的探讨。
  基础教育是走向生活的通行证,[5]那么基础教育中教学的基础应该是学生走向生活通行证的前提。教学的基础性不能实现,基础教育就面临困难,学生今后的生活就会遇到挫折和困境。教学的基础性的价值不仅在于青少年个体发展的个人意义,而且也在于整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意义。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基本的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都是学生一生发展必备的基础。没有基本的知识,是不可能进行将来的学习的,但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多变的社会,仅有一定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还必须学会基本的技能。同时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国际、国内的交流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大,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功课。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在日常的教学中是要获得的,是教学基础性的重要体现。怪不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的发展的关键期,倘若此时的基础没有夯实,那么学生未来的发展就可想而知。我们最能体会的便是建筑物,如今的“豆腐渣”工程比比皆是,只不过教育中人的发展没有那么明显而已,但教育中“豆腐渣”工程我们还是很容易想象的。教学的基础性不仅体现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或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要为高等教育打下基础。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教学的基础性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基础,是整个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基础。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在科技、在教育、在基础教育、在教学,没有教学基础性的实现,创新可能会成为空中楼阁。
  教学的基础性的价值意义不仅体现在个人方面上,而且也体现在国家方面。我们明白教学的基础性涵义和其意义后,怎么实现教学的基础性才是最实质的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