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雷军刚




  一、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1.口语交际是由说者和听者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等背景下,围绕一定的目的进行的。只有当说者和听者对说话的背景有着共同的认识和理解时,口语交际中的目的才能实现。例如,
  Mother:Are you coming back for supper,Jane?
  Jane:It's Monday,Mom.
  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似乎不是对话:妈妈问女儿是否回家吃晚饭,女儿却说: “今天是星期一。”似乎是答非所问。然而,妈妈和女儿都对交际背景有共同的了解。Jane每周星期一晚上要去读夜校,故不回家吃晚饭。因此,Jane的回答具有交际功能,一问一答,实现了交际目的。倘若没有对交际背景的共同理解,那么Jane的答话就离题了。
  日常随意交谈既然是双方的活动,那么就有个讲话的程序问题。有些语言学家把讲话的程序称为会话中的“轮换体系”(turn-taking system)。其基本原则是“每次至少有一方,但又不多于一方在说话”。如果发现有一方以上的人在讲话,其中总有人迅速退让,以维护这一基本原则;如果出现了暂时的沉默,那么总会有人出来“找话题”,打破沉默。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能对何时轮到自己讲话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这是因为他们对口语中的一些“套语”(conversational gambits)十分熟悉。
  2.语言的形式和功能之间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换言之,同一个功能(如请求、命令)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予以表达。John L.Austin认为,人在说话时能反映三种言语行为:(1)“言内行为”(locutionary speech act),即说话行为本身,这一言语行为着重于“说某事”。(2)“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speech act)。它能表达说话人的意图,“说某事”的同时“做某事”,说话本身就是在实施某种行为,其含义可以是请求、建议、提议、抗议、威胁等。(3)“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speech act)。例如,通过警告某人可以使他警觉或受惊;通过争论可以使某人信服;通过陈述可以使某人受到启发或使他受到鼓舞等。下面几句话虽然形式不同,但在同样的背景下所起到的功能是一样:
  ①Would you please open the window?
  ②Open the window!
  ③The window is still closed.
  句(1)是问句,表示“请求”;句(2)是祈使句,带有“命令”的口吻;句(3)是虽然是个陈述句,但决不是询问事实,而是暗示“该打开窗户”。三句话的语言形式不同,但在同样的交际背景下都起到了叫听者“打开窗户”的目的。在分析口语的特点时,我们应该注意语言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3.口语交际中还常借用一些辅助的交际手段,如手势、表情、动作等。人们在动嘴说话的同时,往往还伴有非言语的声音(如咳嗽、鼻音、声门化吸气、声调等),而身体的其他部分也会有所动作。最富有表情的是面部(包括眼睛);身体的姿势、手势也在传递信息。因此,尽管有声语言和书面文字十分重要,我们也应该知道还有一套与之相平行的符号系统,可统称为非言语交际。它包括语言、伴随语言(paralanguage)、身势语(kinesics)三个方面。在交际中,这三个方面协同在一起才能完整地表示一个意思。
  4.口语的范围很大,除日常随意交谈之外,还可以包括正式的会议、报告、演说、辩论、现场解说以及讲故事等,但最能表现口语特点的是日常会话,它在句子结构、用词及表达方式上均不同于书面语。
  首先,人们在即兴交谈时,无暇顾及句子结构的匀称。因此,句子结构较为松散;而在写文章时,人们不仅有条件而且应该对句子结构精雕细刻,使其既能恰当表达思想,又能产生一定的修辞效果。
  其次,从词汇角度来看,口语与书面语也有明显的差异。譬如,口语常使用具有明显口语体色彩的词语、时髦词(vogue words)及现时俚语(current slang)。短语动词及习语(idioms)也常出现在口语中,使得口语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而在非常正式的书面语中则不用或少用这类词汇。此外,口语中还经常使用“填补词语”(mouth-filling phrases或hesitation fillers)。人们在自由交谈时常常出现忧虑、思索、停顿等情况。为了使口语交际不致中断,往往借助于“填补词语”。这些词语本身的语义虽然不一定十分明显,但它们却都明显地反映出说话人的举止、态度和意向。常用的“填补词语”有:mm,um,erm,ah,well,I think,I mean,shall I say,you see,you know等。在随意交谈中,不使用“填补词语”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是难以找到的。
  再次,在口语交际中,有时并不需要表达十分确切,或者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表达某一概念,因此常使用一些词义比较模糊的词语,或者易引起歧义的词语。虽然模糊词语的所指不十分明确,不那么具体,但在口语交际中它们同样可以起到表达思想的作用。如:
  She bought tomatoes,potatoes,beans and things like that.
  另外,交际方式与交际场合和内容是密切相关的。正式场合使用的口语与非正式场合使用的口语在用词、句子结构乃至语音语调等方面自然存在差异。正式场合使用的书面语与非正式场合使用的书面语也不尽相同。
  
  二、英语口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口语教学的目标。人们对口语教学的目标有不同的看法,因为他们对言语本身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认为发出声音就是言语,有些人则以为言语就是社交场合里和以所学语言为母语的人交际的能力。例如,在课堂上模仿老师的声音算不算口语?朗读会话和课文算不算口语?背诵会话算不算口语?做句型操练算不算口语?有的人,包括教师和学生确实把它们都算作口语,并加以训练。当学生到了实际生活里,张不了口,大家又对外语教学的实用性产生了怀疑。其实学生在课堂里虽然张了口,但并没有学口语,讲不出来话是自然的。
  产生这种令人难堪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目标与达到目标的手段有矛盾。目标是学会用外语表达思想,进行交际,但是手段却是与思想脱节的机械训练。其次是传统的外语教学并没有把口语作为培养目标,而且还有人简单地认为只要掌握了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使用语言就不成问题了。再次是对那些外语交际能力不强的教师来说,强调口语教学往往难处甚多。第四是照本宣科地讲课容易控制学生,让学生漫无边际练习口语往往使课堂陷于失控局面。第五是语言教师对语言错误难以容忍,学生一讲错话就立即加以纠正。这样做既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又影响学生的言语活动。
  口语能力往往被错误地理解为是与书面语能力相对应的能力。对口语能力应该是一开始就有所要求,这是因为:(1)应及早训练学生开口的能力,使他们养成靠耳朵吸收,用嘴巴巩固的习惯,不要光靠眼睛去学外语;(2)到了高年级,所学的材料太浅了学生不感兴趣;太深了,又难以开口。
  2.口语教学的材料。口语所使用的教材往往不是很适合于口语教学。口语和书面语是两种不同的语体。除非事先准备好,一般的口语都不会“滔滔不绝”,非流利性(non-fluency)才是口语的特征。我们在教学标准中强调口语教学的重要性,可是我们给学生的是读的材料,而不是听和说的材料,很不利于训练口语。在培养目标明确之后,在选择教材时就要注意选那些真正能上口的教材,如生活会话、情景会话等。另外,现代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如多媒体实验室、录像机、录音机、语言实验室、计算机房等都可以广泛地利用以创造开展会话活动的语境。
  3.口语教学的方法。怎样教口语确实是个难题。我们经常碰到的是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学生在课堂里缺乏真正的交际意图,没有说话的动机,上课时不是背会话和课文就是做一些机械性的、无意义的操练,如指着自己的嘴巴说:This is my mouth.另一种是学生确实有交际意图,却缺乏必要的交际手段。胆怯者张口结舌;胆大者东拼西凑、漫无边际。碰到这些情况时,教师也往往穷于应付,不是越俎代疱自己动手就是多方挑剔从而挫伤了学生的交际热情。
  
  三、结语
  
  怎样组织好一堂口语课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一位口语课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创造交际的环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意图。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选好会话的题目,使学生确实觉得有话可说。题目的选择必须考虑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感到有信心把话讲下去。选好题目后还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些有用的表达方式,使学生感到通过口语课有所收获。另外,口语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处在量变过程中的口语能力发展是缓慢的、不易察觉的。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最终带来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吴祯福.英语初级口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刘润清等.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
  [3]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 梅德明.大学英语口语教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