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对数学生活化的解读

作者:毕平平




  数学课程标准中谈到“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顺应世界数学教育改革的浪潮,教学生活化成为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处理上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尝试与探索,他们也在课后对此进行了反思和探讨。有些教师提出“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也有的教师清醒地警示道,“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在与生活联系的同时,不要埋没了数学课本身的目标和所体现的数学味”。一线教师对数学生活化问题的关注也体现在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研究能力的增强。但怎样处理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如何恰如其分地选择生活问题进行教学却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对数学生活化问题的处理应从数学课程标准中寻找依据,明确数学学科性质,善于从生活原型中提炼数学模型,倡导数学走向社会。
  
  一、明确数学学科性质,把握数学教学目标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完整的数学过程包括抽象的符号变换和应用两个过程,是关于逻辑上是可能的、纯粹的形式科学和关于关系系统的科学。恩格斯说:“数学是关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是一门抽象的、严谨的、理性的学科,它本身强调的是数学的逻辑性、简约性、符号性和严密性。同时它又是其他科学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既要体现出数学本身的特性,又要为学生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许多教师在上数学课时认为新课标鼓励算法多样化,就应该允许学生的多元解法、多样表达。结果是出现了不止一种解答,许多的解法是能够得出最终结果但过程却十分繁琐。教师对众多解法给予肯定反而影响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求简是数学的精髓,因此,数学课在允许学生多元解法的基础上更要向学生传达数学最优化的观点。新课标中指出数学为“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所以,简约、逻辑、严密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力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
  新课标中不仅有知识技能目标,还设计了过程性目标。各学段也在课程目标中设置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教学目标在教育理论中的比重很大,但一线教师却对其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这节课是否需要用生活问题引入,是否需要体现书写在生活中的运用等等的考虑都要立足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立。只有明确把握教学目标,才能灵活地选用方法。
  
  二、提倡生活数学化,从生活原型中提炼数学模型
  
  数学课标前言中就提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的生活化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生活化的背景知识引起学生的思考。笔者在课堂听课中也发现了教师在课堂中对生活的观照。但许多教师把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拉得太近,出现了生活化喧宾夺主,数学味淡出课堂。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但学生的兴趣点却不在数学上,将课堂中的数学思考、数学知识变成了生活中的原型,使学生纠缠于生活经验之中,单纯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思考。将生活引入课堂是因为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学生有与数学相联系的生活经验,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在“数学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的两种提法中,笔者更赞同“生活数学化”,即从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从生活经验联系数学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不是要数学停留于生活中,而是应该引导学生从常识中抽象出数学符号,从经验中概括数学公理,从生活原型中提炼数学模型。生活是感性的、具体的、情境化的,经常接触容易理解。生活化情境的设置只是一种手段、方法,最终目的是为了渗透和体现数学思想。正如西药的糖衣,真正的目的是让药片产生功效。所以,生活数学化也就是用生活来帮助理解数学,用生活之火来燎数学之原。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虽说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数学更是对生活的提炼,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丰富的数学信息散落于生活经验之中,数学课在创设课堂生活情境时,教师要树立一个核心理念,即生活化是为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属性和关系。学习数学模型才是数学课程设置的中心目的。数学学习不能过分依赖生活经验,华而不实,为了生活化而接触生活,只能给学生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和数学思维的延误。
  
  三、倡导从数学走向社会,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新课标在每个学段里,都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个学习领域。对数学学科性质的表述中也强调了数学的应用过程。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也要重返实践。现代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主动性,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应用数学时并不应只局限于身边的生活,而应放开手脚,引领学生把数学走向社会。许多教师在应用数学时就是让学生测测教室的长宽,量量桌椅、橡皮,这些身边的内容学生很熟悉,它所能发挥的教育价值也不大。教师要大胆地把应用放于社会之中,开发社会中存在的数学课程资源,从某个数学信息集中的社会问题或现实模型入手,探究数学的价值,这对学生正确数学观的树立和良好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数学生活化是教师为了更好地学习数学而进行的有益的教学探索,教师是数学生活化的实践者,只有把握数学生活化的真正目的,才能沟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才能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运用生活化创设积极、活跃、有效的课堂才能使数学教学具有生命力。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