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谈语文课堂“语文味”的回归

作者:卢立银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课程的实施,为语文教学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然而,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解读新“课标”能力的高低,致使语文课堂走向失真,从而让语文课堂的本色丢失。
  
  一、语文课堂语文味的缺失
  
  1.语文课乎?综合课乎?
  现在老师都赶着时髦:一旦说什么重视学科综合、淡化学科界限就把自己的语文田地荒得一塌糊涂。这与“综合”结太深的缘也是不对的。如有老师处理《什么是生态平衡》一课时,忽略了这篇课文是用哪些说明手段和方法来说明“什么是生态平衡”的,而是详细讲解了有关生态平衡和食物链的知识,又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种种食物链来证明和加强巩固食物链的概念知识,把语文课上成了地地道道的科学课;再如,对于课文的教学重点定位不准,往往也会把本来的语文课的语文味丢开了。《土地的誓言》一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定为通过多方式的朗读文中的优美句和关键句来体验作者端木蕻良炽热的爱国心和对日本践踏自己东北老家的强烈愤懑,但有教师却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上,大讲特讲中国的东北三省是如何一步步沦陷,殊不知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至于语文课被“异化”为地理、音乐、美术等大杂烩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一味地去搞课外延伸,“文理沟通”的潜台词是“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纵横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这样的所谓“综合”,实在是令人堪忧。学完一节课后关于语文的知、能、素养的收获少之又少,学课文只不过是走马观花式地“到此一游”而已。这实在是垦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2.语文课乎?思想品德课乎?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人文性与工性的统一。因我们的传统教学过分注重工具性了,什么字词、语法、修辞等等一一讲透讲明就算教好了,可我们现在提倡人文性教学,整堂课就是让学生情感熏陶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把语文中语言本身的美给淡化了,这种与人文攀太近的亲也是有不足的。如教一篇主题是“诚实守信”的文章,仅致力于如何做一个诚实人的大讨论,充实理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上《愚公移山》仅努力于探究怎样做一个像愚公一样坚强不屈的人,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读《山中访友》仅注重于感受大自然如何如何可爱,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中国石拱桥》,仅着力于引导学生想出更多更好的桥的设计图,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呜呼,上课时漠视那人事、情感、性灵背后的“精彩言语”,于是,课文学习完了,学生还不会读意境优美的文字,也不会品其间的精美语句,更不用说积累其间的语言运用于生活中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了。细细品来,与“人文”攀得这么近的课,语文味不被思想品德味替代才怪!
  
  3.语文课乎?电化课乎?
  我们会看到不恰当的多媒体课件充斥着各种场合的公开课、评优课,也殃及日常的语文教学。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课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不仅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而且过于直观的视觉冲击,一再干扰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于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日薄西山”,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思维时空在多媒体的泛滥展示中渐趋狭窄,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在多媒体富有动感的演示中浅尝辄止。记得有位老师在上《桃花源记》一课,整节课就用了65张幻灯片,课堂上老师只管自己在点击鼠标,一个个精彩画面出现,学生在下面直喊“哇”“哇”。一节课老师不停点击,学生拼命抄写,忙得昏昏然,你说这样的语文课除了在展览课件游戏外,还剩下什么呢?为了追求所谓的多媒体展示的视觉效果,而使言语的欣赏、积累、运用等原生态的“语文学习”退出了语文课堂的历史舞台,这岂不是与语文课南辕北辙了吗?实在可悲可叹。
  
  二、语文课堂语文味的回归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语文课尽可能地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具体到一堂课,怎样来体现语文味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大方面入手:
  
  1.教学设计要备出语文味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力。所谓“大处着眼”就是教师拿到一篇课文,要站到一定的高度来审视它,既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成长,又要从民族文化的高度来发掘。一堂语文课,如果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那么我们就大致可以说它具有语文味了。在备教材的时候切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要积极调动自身已有的经验和文本进行一次对话,为和学生的对话做好准备。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材就已经首先被你备厚了,到了课堂上,哪些东西可以和学生交流,哪些东西可以和学生商榷自然会随着课堂呼之欲出。
  在教学《再塑生命》一文时,我通过反复查阅有关海伦·凯勒的资料,并把自己的调动融入课文,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交流最让自己感动的情节,这样准备充分了,情境铺垫够了,课堂就能出彩。把文章备厚了,是一堂课显得大气的首要条件,但是要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还需要教师备课时做到“小处着力”。正所谓“构思决定质量,细节决定成败”。好的老师上课总讲究设计的精巧。每一篇文章总有一处或几处可以统摄全篇的语句或者词汇,如果好好抓住一定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使课堂收放自如,而不会让人觉得支离破碎。如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我是这样处理文本的:我先从生活中常见以的以鸟导入,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时我提出,在你初读课文中,请你画出你认为最为关键或最打动你的语句。学生在交流中,我巧妙抓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句做足文章,以此句为切入点突破口,让学生在有感情地地朗读这句话后说说文中是说谁信赖谁,以及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高境界的信赖应归功谁等等,由此句为基点辐射文本的解读和语言的品味,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要上出语文味
  首先,教师自身应拥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打铁还须自身硬”。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讨论:看一个语文老师上课,这个老师一站上讲台,听课的人就会直观地感觉到这个教师是不是像个语文老师。这就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味,所以,要想让自己的课堂语文味十足就得让自己首先具有语文味。换言之,就是自身要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出口成章,词藻丰富,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管是预设也好,生成也罢,无疑都会是一堂好课。
  其次,评价语言要充满语文味。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仅要饱学,还要学会使课堂充满谐趣。既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充分肯定同学的优点?熏又善于运用精妙的语言去化解课堂中的尴尬。如我在欣赏岳飞的《满江红》一文时,对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评价道:“情动于衷而溢于口,满腔热情满腔感慨,读得太棒了。”而当学生集体朗读缺少气势时,我又诙谐一句:“此时的岳飞想睡觉了吧?”学生马上领会,一改软绵绵的声调。充满诗情意味而又不乏诙谐的评价必定能让语文课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再者,课堂互动应洋溢语文味。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语文课堂,应该是在充满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师生平等,其乐共融。语文课堂要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会认认真真地说,扎扎实实地读,自信大胆地说和随心所欲地写,淋漓尽致地思。听出一种人格,读出一种味道,说出一种个性,写出一道色彩,思出一片风景。在听说读写思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有语文味的课堂应该富于美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来。在教学《山中访友》一文时,我通过分角色朗读、重点句美读、补充性想象读等激发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愫,进而带学生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在教学中,又让学生谈他们感受到的清新与快乐,将优美意境逐一体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