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加强学生的荣辱观教育

作者:楚爱丽




  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光辉旗帜。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传承文明的重要任务,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发挥着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一、加强师德建设,构筑荣辱观教育的坚强基石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我国历来有重视教师思想道德的传统,古人云:“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身无道德,虽吐辞为经,不可以信。”这说明,虽满腹经纶,但道德低下,就不配成为教师。身为教师,不但要知识渊博,而且思想要先进,道德要高尚,荣辱观要明确。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师德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要求我们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师德观,教师要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使荣辱观念得以传承,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传承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社会主义的新师德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术修养,还要有较高的品德修养,良好的师德能够感染和激励学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形象描述。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接受教师的道德、情操、作风甚至兴趣爱好的教育和影响。与过去相比,如今的学生接受信息量大,但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关注程度却在下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找准“知识点”与实际“热点”的衔接点,把思想道德教育、荣辱观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二、进行教学环节创新,筑起荣辱观教育的坚实平台
  
  1.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构筑“三进”工作理论新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发展历史、基本内涵、本质要求及其重要意义和作用等方面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探索,不断把适应新形势的内容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去,为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1)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使其知荣辱、明廉耻。古人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意思是说礼义廉耻,是国家道德的四大纲纪。人不做坏事,不是慑于法律,而是出于良知。在孔子的学说中,仁是最高境界,他提倡“仁者爱人”。孔子还认为,有坚定的理念,为万人所景仰,自然会有荣光。孟子也说:“仁则荣,不仁则辱。”可见在孟子看来,荣辱是与道德相互依存的。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世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世不知耻,为国家大耻。”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其他的教育活动,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用传统文化的“知荣知辱”观,影响教育学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积淀传统文化的底蕴,使学生认识到“修身当先知耻”。
  (2)用典型模范引导激励学生,使之学有榜样。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当今社会的先进模范人物热爱祖国、忠于民族、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的英雄品格,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要在学生中开展“远学民族英雄、近学时代楷模”的活动,用民族英雄和时代楷模的品格、风范激励教育学生,促使他们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以奉献祖国、服务人民为荣,把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3)帮助学生规范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一位哲人曾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要教育学生,使其认识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播种良好行为,播种文明习惯,收获优秀品格和丰满人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优秀人才,才能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2.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推进教育创新
  教师应结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新方案的贯彻落实工作,及时研究荣辱观教育在新的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应该研究如何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德育为首”的战略高度,切实提高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的认识,要切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断丰富教育内涵、拓展教育途径、增强教育效果。
  要深入研究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与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认识水平结合起来,围绕当前一些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组织专门力量进行专题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构筑起“八荣八耻”“三进”的理论平台,指导和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深入开展。
  同时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在坚持理论讲授为主导环节的同时,适当运用课堂讨论、现场答疑、热点辩论、交流演讲、即时问答、学生讲课、热点新闻进课堂、案例教学等方法给教育对象以“表现”机会,使其广开思路,搜智集见,畅所欲言,调动“我要学”的欲望,实现信息双向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智力活动在“思维的感情色彩”中、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实现理论认识的飞跃、升华,从而使正确的荣辱观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沉淀下来。
  教师还要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科学地研究、设计、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实现课程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科学整合。收集各类荣辱观教育素材,建立一些专题网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工作、理论交流、资料信息、师生交流的平台。目的是为了使抽象枯燥的荣辱观教育变得生动易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保证荣辱观教育的实施效果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关系,涉及了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杠杆。教育要构筑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多层次、多渠道地满足学生心灵的各方面需要。
  
  1.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首先学校要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大意义。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橱窗等载体,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宣传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经验和体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深入挖掘、大力宣传和表彰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师生,感动社会。
  其次“八荣八耻”的学科涵盖面较广,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研究,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研究视野,促进学科交叉发展。从而在所有课堂上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入耳、入脑、入心,使学生养成自觉知荣辨耻、扬荣抑耻、近荣远耻的习惯。
  
  2.利用课余时间,拓展“三进”空间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基本特色是知行合一、以小见大。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因此从日常事、身边事、平凡事中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创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新形式,丰富教育内涵。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行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学校和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和学生社团组织,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从点滴小事做起,自觉地扬“真、善、美”,弃“假、恶、丑”,做“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的青年一代,使“三进”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3.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延伸教育空间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我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必须树立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它应当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也应当成为每个人做人的准则。
  对学生的荣辱观教育,需要全社会营造一个“八荣八耻”的环境。学校教育并不是封闭的教育,社会上的各种观念和思想,都会给学生的成长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学生思想观念形成过程中,当然离不开本人的主观努力和学校的教育引导,同时他们更希望能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为了给学生的荣辱观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改善社会风气。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