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对教学最优化的质疑

作者:陈新见 侯祥渠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是家电巨子澳柯玛集团永恒的追求。这也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追求的真谛。
  时下,在教学研究中,“教学最优化”、“教学方案设计最优化”、“教与学最优化”、“同步导学最优化”……等名词层出不穷,林林总总的有关教学的原则、策略、方法、过程等“最优化”的观点似乎成了包治教与学的一脉良药。冠以“最优化”教学的文章、课题及研究成果、理论学说也就成了许多教师趋之若鹜的法宝。但细细琢磨之,所谓的“最优化”教学不过是某一群体或某一地域或某一时的实践与探索、或理论探讨,是对教学活动的一些优秀的设计和规定。虽然冠以“最”字,这些“教学最优化”也只能称得上是优秀的,或更优秀的,但绝不是最优秀的。
  教学“最优化”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经验的完美预设,它的出笼成了教师教学中的“圣经”,不利于教师创新教学的发展,只会使教师唯权威是从,视其为优化教学的“万能钥匙”,使教师恪守优化教学的某一种模式,一成不变地套用教学的固定的结构和程序,为单一的模式或理论所拘,不能在模仿中创新,更不能在运用中发展,重复着别人的故事,在实践中禁锢、规范、限制了教师们对教学进行建构和创造的意识和行为。
  教学“最优化”否定了百家争鸣式的教学的多样性,一言以蔽之,不利于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教学的优化是以现有的学生和教师的素质为基础的,是随着现有的教学资源及理论研究水平等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首先,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十分复杂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活动方式都是多种多样的。从教师的角度说,每一位教师的心理特点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一位教师的认识特点、情感特点、思维方式、意志表现、能力状态和个性特点各不相同,甚至千差万别;每一位教师的语言特点、行为特点、价值观、质量观、交流方式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特征必然要在课堂中反映出来,使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无不打上自己的烙印,从而体现出教学风格的多样性。从学生的角度说,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千差万别,每一位学生都是一独特的个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种学习方式,而每一种学习方式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体。其次,教学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它广泛涉及自然的、社会的和人文的领域,非常丰富。因而,优化教学的方式,就不能是简单、唯一的。教学的多样性在一定意义上否定了教学优化的“唯我最佳”的观点。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互动。作为共同活动主体的师生群体,存在双向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需要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每个独立主体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的释放。这些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的释放在教学中多是些未知的,有些是无法预测的。一所学校的情况和另外一所学校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针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形成的“教学优化”理论很适合你,但不一定适合其他人的教学,正像别人的教学优化设计不适合你一样,每一种方式在适合其使用的场合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在教学中,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能够解决所有教学实际问题,任何一个教学问题都必须在实际情况中分析、考虑,才能加以解决。
  任何一种“最优化教学”的理论成果或设计无论编制的多么出色,它依然是教师教学活动中需要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都具有可改造性。它只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指导意义,必须经过别人的重组、加工、改造,注意整合教师的文化、学生的文化与课程文化,才会有效地适应他人的教学,才具有真正的指导意义。从这一点上来说,“教学最优化”只能是更优秀的,绝不是最好的。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教师善于吸收教学优化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将其运用于教学之中,并能充分付以自己的个性特色,大胆地探索实践,不断改进教学,使教与学更优化,理性地创造出自己的教学风格来。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