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个人课程资源的构建

作者:戴志群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途径。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适用程度对课程目标的实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从化学教师的角度,谈谈如何构建教师个人的化学课程资源。
  
  一、当前化学课程资源的现实状况
  
  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教师本身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作为教师,要深刻认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不断探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当前带有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是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缺乏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一方面是课程资源特别是条件性资源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资源被埋没,以至不能及时地被加工、转化进入实际的中小学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由于对课程资源概念理解的狭隘,可以说许多化学教师的课程资源现状,就是教材加众多的教学参考书、同步练习作业本等。还有的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联系,使现存的化学课程资源,也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许多学校课程资源少而旧,课程资源管理混乱,促成了教师各自为战的局面。
  
  二、构建符合教师个性的化学课程资源
  
  所谓教师化学课程资源,指为服务于教师本人的教育教学,由教师本人自发收集、整合的化学课程资源。它除了具有课程资源本身的特点外,还具有个性化、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个性化是它最大的特点,可以说它是教师“私人”的,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它是针对本地、本校的实际,针对学生的情况,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的;它是针对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相适应的。它又是开放的,动态性的,是随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学习,处在一个不断修正、完善和积累的动态变化过程中的。
  
  三、教师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途径
  
  1.关注日常教学实践,重视文字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积累
  这是当前教师做得最好的一方面。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科书、教学参考、备课本、教学心得等是最常见的课程资源。如教科书就是最重要的文字教学资源。由于我国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因此各地可以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适应不同地区需要的多样化的教科书。这样也给我们在课程实施中有了较大的活动空间,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参考、利用其他不同特色的教科书,还可以借鉴和利用国外的教学资料。因为,教材无论如何更新,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教材要不断拓展与补充,才能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不是课程被动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积极促进者、发展者,教师应凭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个性来分析处理调适教材,这是课程改革一个新的突破口。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与思考,不断地用新知识,新技能来充实自己,脚踏实地地从基础做起。如教师可以运用教学日记、研究小组和个人教学心得记录、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方法和策略,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现在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的设置和管理模式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决策,赋予教师课程资源的决策权,实现由“制度课程”到“民主课程”的转化。这就要求教师日常注重积累各种文字性化学课程资源,主动参阅各种学科内、外的科技图书、科技期刊和报纸等,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实事求是地结合本地区、本学校课程管理和开发的情况,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使自己由课程改革的“局外人”变成“参与者”。
  
  2.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实验室的课程资源,主动构建自己的“私人实验室”
  实验是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化学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中的很多教学内容要求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实现,而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更离不开必要的化学仪器和药品,因此,实验室的资源是化学课程中最重要的资源。但当前的现状是,许多基层学校的仪器设备、药品及实验室的管理并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以及探究性的教学对现有的实验进行改进、设计和开发新的实验的需要。课程标准要求安排足够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探究性学习要提供更多的贴近学生生活,灵活多样的实验素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多动脑筋,想办法,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挖掘其实验功能,对现有实验进行改造,优化组合,设计出新的实验。关注身边的生活世界,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化学实验的代用品。如用塑料针管做量筒,用废干电池制取锌和二氧化锰,用洗铁液制取硫酸铁等。这些随地可见的实验代用品,不但使教师个人实验资源库得到补充,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实验视野,为学生建立自己的实验资源库提供了重要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关注电视等媒介作用,积极主动收集视频类化学课程资源
  挂图、幻灯片、录像带、视听光盘、电影胶片等都是常用的多媒体课程资源。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化学情境,丰富化学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在现实教学中,这些资源往往是滞后的,不能跟上需要,而广播和电视恰恰能弥补这一不足。教师应实时收集这些课程信息,特别是那些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化学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或图片。
  
  4.充分利用网络类资源,让信息技术进入化学课堂
  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丰富了化学课程资源,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狭隘性,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性。因此,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教育信息资源,可以大大拓宽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率。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发挥教的作用,帮助和鼓励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可以向学生介绍与科学教育相关的网站,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支持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网上沟通。
  
  5.挖掘社会课程资源的潜力,做社会课程资源收集的有心人
  社会课程资源的概念是广泛的,除了来源于报纸、电视、科技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青少年宫、公园、游乐园,以及社区、工厂、农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之外,更有广泛意义的是存在于一切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之中。广大老师应具有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化学课程资源的意识。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宫、游乐园等都集中了许多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主动参与其中的实践活动,在娱乐中学习化学知识,体验化学奥秘,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但这样的活动毕竟是有限的,在广大的乡村,更是微乎其微。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开发社会教育课程资源,具备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和整合能力,使广泛的社会课程资源能有效地为化学课堂教学服务。
  
  6.加强化学课程资源的收集与整合意识,不断提高化学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程资源宝库能否保持长久的生机和活力。在传统课程中,教师没有太多发挥的余地,这使我们的教师不会去主动发现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缺乏收集信息、检索、运用的技术能力,即缺乏课程资意识。在新课程背景下,一方面要求教师能主动收集各种化学课程资源,具有灵活捕捉化学课程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有对各种课程资源的消化整合能力。这是因为课程资源是广泛的,而只有经过教师的消化、吸收与整合,才能转化为学科的课程资源,并在开放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只有让自己的课程资源保持常新,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化学课程资源的作用。
  
  四、构建教师化学课程资源的现实意义
  
  教师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教师主动构建教师化学课程资源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学科能力的过程,它对提高教师的学科理念,追随新课程改革的时代潮流,勇作开拓创新型、终身学习型的新型化学教师,都将起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