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英语教学“生活化”浅析

作者:周 序 彭勤露




  随着社会生活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项交流工具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生活对英语的要求在教育当中表现为对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的重视,而对语法、文法的要求则被淡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一些教师在英语教学当中尝试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而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引发了一些争论,因此本文将试图对此进行分析。
  
  一、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英语教学的“生活化”,指的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教学中进行模拟实际生活的对话交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语言的运用能力。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它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因此,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对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日常活动的模拟,才能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充满人情味,从而调动起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促进学习内容和生活交际需要之间的迁移。
  为了使英语教学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英语教学“生活化”正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出发,通过让学生进行模仿生活的语言交际,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将生活的内在需求转化为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生活化的教学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更充分地投入到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应的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促进正确的语言文化意识和恰当的学习策略的培养。由此可见,“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方法其实是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相适应的。
  
  二、英语教学“生活化”的误区
  
  1.误区之一:教学“生活化”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教学方法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新课标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与之相应的评价要求则提出“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前文已经说明,英语教学“生活化”与新课标中关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总目标相适应,因此,作为新课程的评价形式,一种恰当的考试方式必然也与“生活化”的教学手段相适应,教学“生活化”并不会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而在现实中如果出现了学生成绩下降的情况,则问题的根源不应在于“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本身,而是要么在于教师本人对这种教学方法的把握不当;要么在于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不适应新课程中关于评价的要求,拖了教学的后腿。在这种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对教学的“生活化”进行批判,而是应该在改进考试方式上下功夫。
  实践当中,已经有不少第一线教育工作者对“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他们的研究成果来看,英语教学“生活化”作为一种新颖的英语教学方法,只要把握得当,非但不会妨碍学生成绩的提高,反而能够缩短教学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误区之二:教学“生活化”即“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近几年来,在生活世界观主导下的教学论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有学者撰文指出,生活化的教学观,其基本理念在于使当前学校课堂教学向学生生活回归,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把教学“生活化”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等同了起来。然而,到底什么样的世界才是教学应当回归的生活世界,教学又应该如何回归这一生活世界,关于这些问题,即便是持教学应该回归生活世界观点的学者之间也还没有达成共识。最为普遍的一种观点是教学向现实的生活世界回归,这一思想可以在杜威那里找到理论支持。杜威对传统教学方法脱离儿童的实际生活,难以适应生活需要的状况进行了抨击,指出:“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而教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则无疑是杜威的思想诉诸实践的体现。受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这一思潮的影响,有人指出,教材内容相对于现实生活而言具有很强的滞后性,因此“教学除了要完成教材包含的生活内容之外,还需要关注动态更新的生活世界”,言下之意,未在教材出现但和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都在教学的范围之内;有人甚至主张要弱化教材的权威性,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教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其本意在于改变教学过程中压抑学生个性,扼杀学生创造力,“灌输”教学内容,学生负担过重的状况,但是,当学生除了要掌握教材内容以外,还要掌握大千世界日益更新的诸多信息时,这不但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当教材的权威被弱化,学生们面临疑难的时候又能够向谁求助?于是,学生们面对“生活世界”向他们提供的诸多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有时相互矛盾的信息,茫然无所适从,不明白应该作何判断,这难道就是我们需要的、理想的教学吗?用这种教学观指导英语教学,难保不会导致教学内容,尤其是来源于“生活世界”的各种英语词汇、歌曲、电影等内容的无限膨胀,而教材内容由于既无法跟上生活更新的节奏,又不具备足够的权威性,因此便被“闲置”在一旁,诸如此等后果,不堪设想。笔者认为,主张英语教学“生活化”,是指引入生活中符合学生经验,能够调动学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各种信息来改进教学,而不是让生活来代替教学;是教学方法的更新,而不是教学本质的转变。
  
  3.误区之三:英语教学要不要“生活化”是一个纯教学方法上的问题
  英语教学“生活化”首先是一个关于教学方法的问题,但绝不仅仅是一个“纯”教学方法上的问题。我国的英语教学曾长期陷入“惟分数论”的考试文化现象之中,即“以分数作为评定一个学生发展、一位教师教学水平、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和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唯一指标”,因此,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关于单词、句型和语法的各种知识,机械地进行应试技能的反复训练,这种教学方式“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因此,学生们普遍表现出对英语的兴趣不高,英语实际运用水平弱,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差等在这样一种考试文化氛围下的“通病”,因而导致了普遍厌学的现象,有学者指出:这种现象与“课堂教学以及学校生活的整个智力氛围有关”,是我国英语教学长期缺乏人文关怀的体现。
  英语教学“生活化”要求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要求关注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而不只是看重考试成绩;要求把学生看作生活中的人而不是专门接受单词、语法和应试技能的容器,这意味着对学生作为一个主体“人”的尊重。因此,英语教学“生活化”不仅仅是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同时也是教师所持的学生观的问题,与教学“生活化”相适应的学生观要求将学生看作是不断发展而非定型静止、具有独立完整人格而非毫无个性、存在差异而非整齐划一的个体,要求在富于教育意义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中,通过学生对英语的使用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总之,英语教学“生活化”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只把教学“生活化”看作一种纯方法上的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忽略“生活化”教学理念中蕴含的人文关怀的思想,从而把“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当作是使学生更效率高地但依旧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这实际上是违背了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初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