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世界读书日”断想

作者:程立海 沈汉祥 姚启国




  年年读书日,今又读书日。但对每年的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知道的有几,更遑论努力读书了。这绝非信口雌黄。每当读书日期间,你若问一问身边的人,对此节日的知晓度,多数人会满脸茫然地说:真的,“世界读书日”,我怎么没听说过?可见,世界性的读书节并未真正达到它应有的初衷而走入人们的视界。读书,对一些人来说是件太奢太侈的事。
  有例为证。今年2月10日的《工人日报》发表刘效仁的署名文章《悲哉!读书节目全面沦陷》(以下简称《沦陷》)称,继央视《读书时间》香消玉陨后,北京电视台的《东方书苑》,上海电视台的《阅读长廊》,湖南电视台的《爱晚书亭》,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开卷有益》等10余个电视读书节目也相继消失。接着,2月12日的《劳动报》的“亏损数百万元《书城》难以为继”的文章又赫然在目,该文指出:已有12年历史、曾被许多文化人赏识的《书城》杂志因经营状况不佳而于近日正式宣布休刊。
  读完这两则消息不禁令人沉思:现在的电视台怎么了?书刊社有毛病?其实,主要原因并不在这些传媒,可以想象,开办电视读书栏目的主要目的肯定是为传承文化科学知识才搭建的平台,目的是为广大读书人提供帮助和服务。正如《沦陷》所说,央视(1996年5月)创办《读书时间》的理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12亿人口的国家,电视里竟然没有一个读书节目,没有一个思想节目,这是很不应该的”。但如今的现实是,这类节目不得不淡出。因为,“人群中喜欢读书的人就那么多”,看来,原因盖在于此。
  虽然“终身学习”已大力倡导、“活到老,学到老”耳熟能详,然真正能践履者能有多少?难怪有人不无调侃地说:有钱人不读书,读书人又没钱。此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性,但关键是读书还没有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自身的内需,还需上级的要求,家长的督促,领导的耳提,老师的面命。上过中学的人可能都读过《黄生借书说》这篇课文,其主旨是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有几?”“余幼好书,家贫难致。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yin)灰丝时蒙卷轴”。就是说,没有书读时,去借,做梦都出现读书的情景;可一旦有书读了却又不读了。
  著名作家王蒙在其新作《尴尬风流》中写道:“老王年轻时只有有限的几本书,他把这几本书读了又读……在有大量的书可供选择的时候,他读一天书也不记得到底读了些什么。”说的是同样的事实。
  在我们感叹国内多家电视读书节目消失,国人读书少的同时,却在《劳动报》(今年的2月13日)上又看到《在博尔德拜访“知友读书会”》的报道:“在美国居住的华人,依然钟情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他们在各地自然地组织起各类华人读书会,既读书又会友。”会长王女士说:“我们这些爱好读书的‘书虫们’,一谈起读书,就达成了共识。”文章作者说:“我对读书会的会员感到一种由衷的崇敬。他们这是多么好的健康之道啊!健身,当然包括心理上的和精神上的健康。人离不开物质食粮,也离不开精神食粮。他们通过读书,排除了孤独,吸收了知识,他们的形象和精神丰盈起来了。由此,我想到了国内,类似的读书会还不多见。我想把他们的做法带回国内,我要告诉他们,让我们以书为友,以书会友,让我们的生命因读书更加绚丽多姿……”
  走笔至此,笔者不禁又想到了《解放日报》正在连载的“与名人一起读书”中介绍的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的原因——是博览群书成就了他们。
  但愿国内的人看了美国“读书会”的消息和“与名人一起读书”后,在思想灵魂深处能够有所触动,真正行动起来,掀起一场全民读书的新高潮,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懂理悟道,知荣明耻。因为,“读书节目大面积的消灭,是一个公共悲剧。……作为文化大国,在诸如央视这样权威的媒体上却不能容忍《读书时间》这种品位高雅的节目存在,那只能是文化自虐和道德自弃(《沦陷》)”。而这,无疑是因为很多人不读书直接造成的!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