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好学生”过度角色化的反思与探索

作者:肖 蕾




  当今,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青少年犯错、犯罪等越轨现象正在不断发生并呈上升势头。当人们提及这一问题时,通常涉及到的是那些不符合社会期待的问题少年、问题青年们以及他们不符合社会规范的问题行为。也因此,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研究那些“坏孩子”、“坏学生”,而对同样出现越轨行为的“好学生”却缺少更多的了解以及相应的认识。而事实上,“好学生”的身心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并且需要采取措施从根本上杜绝。
  
  一、“好学生”及其越轨行为
  
  1.何为“好学生”
  “好学生”通常指的是那些在学校中成绩好、品德佳、乖巧听话、不惹是生非,在各个方面都是周围同学的学习榜样的学生。这类学生一直生活在一种学校奖励、老师表扬、家长惯宠、同学钦羡的环境中。然而,正是在这些“好学生”们身上,却发生了诸如偷窃、抢劫、自杀、杀人等(通常被认为与问题青少年密切联系)令人瞠目结舌的越轨行为,甚至比起那些“坏学生”的所作所为来,事由更为模糊,手段更为残忍,暴行更为令人发指。2000年浙江17岁“品学兼优”的中学生徐力用锤子杀死母亲,2002年清华大学“好学生”刘海洋将硫酸泼向动物园里的狗熊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2.“好学生”的越轨现象愈益严重
  在一些发达国家,“好学生”的越轨现象已经成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在美国,2001年12月,《人物》杂志专门报道了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才生们的种种问题行为。这所名牌大学的学生大多数是美国社会中那些家庭条件优越、聪明好学,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学生,但这所学校居高不下的自杀率却成了一个困扰校方的大问题。哈佛大学学生精神失常率居全美之首,学生到附近杂货店买酒,必须说明是为了煮菜用,否则老板会怀疑是“沮丧酗酒”,他们人人似乎都有烦恼,“因此报摊、杂货店、酒吧就变成他们闲聊、吐苦水的集体心理治疗场所”。[1]在日本,这些年来,“好学生”的恶性犯罪现象已经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严重社会问题:一些名牌大学的硕士、博士们成为反社会宗教团体奥姆真理教的骨干。而一系列令全社会震骇的杀人案的罪犯是平时大人眼中全无异样的乖孩子。
  然而,这些愈益增多的事实并未引起人们更为深入的探究。即使有些许思考,也多是围绕家庭贫困、自尊受挫、环境影响等表面原因来得出一两个结论,而没有真正地从社会层面,从这些“好学生”所负载的角色方面加以思考。
  
  二、“好学生”的角色化及过度角色化
  
  1.“社会化”和“角色化”
  首先需要对“社会化”和“角色化”两个概念作一简单比较。所谓“社会化”,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2]人的社会化,对于个人而言,乃是个人参与正常社会生活、成为社会成员的必要途径,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不仅要受到该社会已经形成的文化、社会规范等因素的深刻影响,还要受制于所处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3]角色化与社会化有着内在的联系,或者说,角色化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差别就是,社会化的目标旨在形成完整的自我,而角色化却以角色的学习、模仿、认同等作为其唯一内涵。
  学校教育之于学生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由于专注于社会价值的传递而不是学生的发展,在实践上就出现了明显地以“角色化”取代“社会化”的倾向。诚然,在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社会角色学习的问题。但是,角色化是以社会需要为唯一定向的,它更多的是指向社会,而不是个人,它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规范的遵从和对社会期待的满足。中国学生几乎从出生起就置身于家长、教师所设定的角色的规范、期待和要求之中。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是外烁的,为了达到这种“外烁”的目的,学校、家庭、社会要求学生必须刻意模仿、整合或顺应预定的角色。尽管学生在内心里可能并不认同甚至强烈排斥这些标准,但他们势必也只能是各种角色意义的被动接受者。这将极大地束缚学生的主动性,限制学生的智慧发展,压抑学生的兴趣、爱好、意志、特长乃至正常的需要。
  
  2.“过度角色化”带来不良影响
  “过度角色化”是指社会角色对人的过度整合,它主要表现在:(1)角色意义的高度规定性与角色承担者的被动认同性和消极执行性矛盾地存在于个人身上并体现出来;(2)“过度角色化”带来的角色压力往往被完全忽视或者受重视程度不够,并且缺乏相应的疏解渠道;(3)角色意义得不到实现时往往会引起角色承担者过度的角色失败感。在角色承担者“角色化”的过程中,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圈,给角色承担者带来了或大或小的负面影响。当这种情况出现在那些“好学生”身上时,就呈现为一种高高在上的沉重的外部压力,这种压力使得他们(自愿地或非自愿地)为了实现自己被指定的社会角色——“好”学生而努力学习,好好表现,实际上已经迷失了真实的自我,成了这一角色意义的被动承担者和执行者,而没有获得应有的实际意义。
  在现今“应试教育”占主流的大环境下,学业方面的竞争代替了一切,成为评价、衡量和选拔“好学生”的标准。高分数、高期待、强竞争力往往是加在“好学生”们身上的沉重压力,他们不得不成了这些压力的无奈承受者,他们的一切(学习和生活,现在和未来)都被这些社会期待所左右,并且任由其塑造着自己的个性,引导着自己的身心、人格的发展。对他们来说,“角色化”的规定使他们过早地进入了社会激烈、残酷的竞争机制(学业竞争),而且,为了保持良好表现,维护榜样形象,他们或者自觉或者被迫地将那些正常的生理、心理欲求(如交友欲求、活动欲求等)甚至其他任何稍微偏离应试要求的欲求深埋心底或者彻底清除。而当这种情况持续发展下去时,就很可能使他们一直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某些缺陷面爆发出来,结果便出现了一系列出乎学校、老师、家长意料的问题。
  
  三、“过度角色化”给“好学生”带来的问题
  
  “过度角色化”容易给“好学生”带来沉重的压力——身体上的或精神上的。而这些压力又缺乏相应的疏解渠道——学校只把目光投向应试而缺少足够的身心健康教育;父母只将关心放诸学业而缺少相应的理解交流;其他的如媒体、社团等,尽管提供了些许宣泄的渠道,但却缺乏应用性或者不能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结果,压力越积越高、越重,最终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甚至破坏作用。越来越多的越轨行为与“好学生”联系在一起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1.过度角色化给“好学生”带来不良躯体症状
  被过度角色化的“好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焦虑、紧张的情绪,他们对自己已经获得的“好学生”这一声誉小心保护之,唯恐于某日突然丧失,于是情绪转移到身体上,就表现为一些躯体症状:头痛、失眠、目眩、胃痛等。但这些症状并未引起相关重视,即使有,也大多只是将其联系到学业的表面问题,而没有对背后的原因进行思考和探究。
  
  2.过度角色化使“好学生”存在心理隐患
  浙江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两位老师在与优秀学生的长期接触,包括心理测验、日常观察、访谈以及心理咨询中发现,在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中,有不少人的心理发展并不健全,或者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缺陷和误区。40%—60%的优秀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优秀学生心理综合症”特征。[4]具体表现如:(1)过分追求完美——“好学生”不仅对自己期望和要求过高,而且对他人和环境的期望也过高。在这种情况下,倘若目标得不到实现,便会出现不安、焦虑的紧张情绪,严重的可能患强迫症;(2)过分注重自己的不足——“好学生”由于一直生活在高期待的压力下,往往不能容忍自己的失败,这表现为他们在评价自己取得的成绩时,往往会只看消极面而不关注优点及取得的进步;(3)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评价——出于前两者的原因,“好学生”一直努力保持自己的“好学生”形象,不想让别人对自己有任何不光辉的评价,因而他们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及别人的眼光和言语评价。久而久之,强迫症有之,紧张症亦有之。其他的,表扬依赖症、害怕并不敢正视失败、嫉妒别人成功、患得患失等心理偏差现象都在“好学生”身上有所体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