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初中化学演示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王荣桥




  在化学教学中,直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而直观教学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进行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搞好演示实验教学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规范操作讲解实验
  
  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课,对如何进行实验操作自然不甚了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演示实验时,要做到现象鲜明,操作规范。让学生不仅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也学会注意操作,并充分模仿和思考,为进一步熟练操作打下基础。为此,教师演示实验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预试,选择适宜的仪器,准确控制反应条件和时间,以抓住实验的关键,确保演示实验成功。
  
  二、明确目的指导实验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之后,对不太复杂的演示实验,教师在讲清原理及注意事项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演示,这样可起到检查操作规范、判断准确性、增强责任感的作用,还能使全班同学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思维,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如学习了基本实验操作知识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后,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可让两名学生登台操作,其余学生仔细观察,做完后请学生指出哪些地方做得对,那些地方做得不对、不准确。如果实验现象出现异常,也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通过分析、讨论进一步巩固了知识,发展了智能,形成了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三、借题发挥深化实验
  
  利用演示实验进行教学,实验完毕后,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层次地提出一些新问题,让学生进行实验,以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如在做完“粗盐的提纯”实验以后,教师继续提问: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实验完毕,某同学要从最后的残渣中得到二氧化锰,请问该同学应如何操作?让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并根据方案进行实验。这一举措有利地加深了学生对“过滤”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过滤操作的熟练程度。
  
  四、抓住本质探究实验
  
  初中化学课本在介绍一些理论知识时,并没有安排具体的演示实验,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教师缺乏说服力,为此可抓住实验的关键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认真设计,大胆探索。如学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时,教师引导学生思维:该反应的关键是反应后二氧化碳消耗,导致气体压强变小。依据该关键学生就设计出了十余种实验方案,现摘部分如下:
  
  上述实验方案,均可得到不同的实验现象,从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这一事实。这种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奠定了基础。
  
  五、有意出错纠正实验
  
  演示实验中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操作,教师可以有意按错误操作进行:如从细口瓶中取用液体时,“瓶塞正放”;向试管中滴入液体时,滴管伸入试管内;实验室制取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完毕,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等等。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老师的错误操作而通过给老师改错的过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思维能力。加深了对有关的操作要领和要求的掌握。
  
  六、斟酌情况增补实验
  
  初中化学课本中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感知,更难以理解,此时可以通过增补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分子”一节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对分子的存在并不断运动难以想象、不可思议,为此可补充设计下面的演示实验:取四条长15厘米的细铁丝,下端拧在一起,插在一个7号胶塞上,放在玻璃片上,上端分开成树枝形,将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绑在树枝形铁丝上制成“花树”,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浓氨水,罩上大烧杯,(如下图),过一会儿,便可发现棉花团由白色成了红色,犹如一株开满红花的铁树,十分壮观。
  这一明显的实验现象有利地证明了“分子不但存在,还在不断运动”。
  
  上述做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乐趣,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新知识,教学效益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田入欣.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化学教学,2002(5).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