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高中政治答案生成能力的培养

作者:张美冬




  所谓生成能力是指人们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事物形成新认知的能力。参与《中学思想政治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指导意见》编写的胡云婉老师认为高考命题的特点,第一、“五化一为主”,其中“五化”即热点隐性化、时政知识化、取材人文化、答案生成化、重分边缘化。第二、“一个夯实,两个提高”——夯实基础,提高搜寻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生成答案的能力。以上讲话,凸显了答案生成能力的重要。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生成的答案总是不尽如人意:思路不清,词不达意,面面俱到,机械拼凑等。于是,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生成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做法如下。
  
  一、注重基础知识,为生成能力发展打好基础
  
  基础知识是指学科知识体系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结论等。高中政治基础知识的掌握主要包括经济、哲学、政治常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将这些原理进行整理,找出学科内的综合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强调点、线、面的结合。
  1.“清点”
  即以框节为单位,落实每个知识点,做到每个知识点一清二楚。
  2.“连线”
  即将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按一定的线索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知识线条。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总结,做到框框有归纳,节节有总结,课课有体系。
  3.“成面”
  即把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学科完整的线索和脉络,构筑政治学科的基本框架,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如:对于中国共产党,可以从经济常识国有企业领导体制中企业党组织是政治核心角度,解决“三农”问题,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中的各项政策等角度联系;可以从哲学人民群众、抓主要矛盾、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等角度来联系;还可以从我国现阶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方面来建构立体知识网络。
  
  二、关注社会生活,为生成能力提高提供条件
  
  近些年来的高考都以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阐述及探讨信息的能力。因此,引导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多关注社会生活,能为生成能力提高提供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强调学生关注这四类热点:一是高考要求考查的时间内社会生活中影响较大的、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焦点,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奥运会等。二是经济、民生中与教材紧密联系的,如食品安全、国企改革等。三是党和政府积极倡导的,体现党和政府良好形象、作风的,如民主政治建设、温总理为民工要工资等。四、是以人为本或人文精神方面的,如科学发展观,中法文化交流等。而对比较敏感、尚有争论的问题等一般不大需要关注。
  
  三、注重思维方法与技巧,培养生成能力
  
  1.注重思维形式
  纵观高中政治主观题,无非是要回答这三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样组织好这三类问题的回答是得高分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是最高层次的理论思维形式,借助于这一理论武器,能较快提高得分率。
  第一,运用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解答“反映什么问题”与“如何认识……现象”类问答题。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我们认识事物既要看现象又要看本质,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就问答题来说,背景材料是现象,背景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以及所描述现象背后的状况、原因和后果是本质。问答题的设问“反映什么问题”就是要求从材料的现象中概括出本质,设问“如何认识……现象”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明确这些,在解题过程中,就明确了自己答题的思路、层次,尽量做到全面。
  [例]读表作答
  
  (1)上表反映了什么问题?
  (2)运用哲学常识,谈谈你对上表的认识。
  第一问“上表了反映什么问题”,就是要求我们回答三项指标增幅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是什么),也就是概括出三项指标所反映出的本质。经过分析,把握内在联系,得出结论。具体综合如下:
  ①“九五”期间三项指标不断增长,说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②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增幅一是低于GDP增幅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二是呈递减状态,说明农民增收困难。
  第二问“运用哲学常识,谈谈你对上表的认识”,就是要求我们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说明图表所描述现象的本质,即从所反映问题的原因(为什么)、结果及举措(怎么样)阐述。知道答题的思路后,答题就不难了。
  第二,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解答“体现……道理”与分析说明类问答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把两方面统一起来。对于问答题来说,背景材料就是特殊性,背景材料所蕴含的知识点就是普遍性。设问中的“体现……道理”,就是从材料之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设问中的“运用……进行分析说明”,就是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这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思维方法。运用一般观点分析具体的经济政治或社会现象,就是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思维过程,这是高考中常见的。如2004年高考文综试卷(四川等)第38题第3小题:“试运用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分析一号文件将着力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的决策依据。”第39题第7小题:“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应如何实事求是地解决电力短缺的问题”等。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对于生成能力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解答“为什么”类问答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其依据的,一种现象出现后,必然会对事物本身和其他事物产生影响。回答“为什么”类问题,可以从事物产生、发展和消亡的依据和影响两方面去组织答案,即找依据,谈影响。
  [例]2002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第39题第5小题: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的青春。旅游业已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2000年旅游收入占该国民生产总值的10.9%。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
  运用物质决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找依据,谈影响,组织本答案如下:
  古都开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是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现实依据)发展旅游业将带动该市服务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适合于该市市情的产业结构,推动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影响)
  第四,运用矛盾原理,解答评价类问答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我们解答评价类问题时,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思考,注意从问题的两方面进行回答。
  [例]:“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人们对这些年来我国人才以及其他经济资源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这种经济现象的形象说法,应当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解题步骤如下:
  第一步:从题目材料的现象中概括出本质,分析材料所揭示的问题以及产生该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和为什么)。
  ①这是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结果。
  第二步:具体分析问题的两面性。(怎么样)
  ②这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但任其长期存在,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