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语文课程改革的问题透视

作者:任小平




  当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改革力度之强、变化之快令世人瞩目。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的变化同样令人瞩目,从语文课程目标、结构,到课程内容、评价等都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征和要求,为古老而又年轻的语文学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但喜悦之后冷静地思考,语文新课改并不是无懈可击,取得成效的同时还或隐或现地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些还是关系到新课改能否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的关键性问题,不容忽视。
  
  一、语文新课改的理论基础问题
  
  1.无休止的性质之争
  语文是什么学科?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这是一直争论的问题,也是每次课程改革备受关注的问题,这一次也不例外。虽然叶圣陶先生已经高屋建瓴地指出“语文”就是指“口头语”和“书面语”,并得到很多人赞同与支持,但实际上并没有使理论界对语文含义达成共识。围绕语文是什么这一中心话题,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如,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实践性、思想性等等。其中最主要的争论集中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上,二者相互争持,莫衷一是。语文新课标将其定性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提法并没什么不可,但却有和稀泥之嫌。仍有许多学者对这一提法的科学性提出质疑:二者孰轻孰重?如何统一?是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还是首先突出人文性,再加强工具性?这些疑惑使得刚有所平静的性质之争又掀起风浪。在各种语文性质的争执中,人们常常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语文课就是母语课。这是最基本的事实,不论人们一厢情愿地让语文背负了多少其他的任务。性质之争,是一把双刃剑,讨论语文性质可以加深对语文的了解,促进语文学科建设;但争执不休也将会导致语文本真的迷失,使语文教学在左右摇摆中误入歧途。在当下各执一词的情况下,也许更加实际地讨论语文怎样教的问题要比争论语文性质要有意义得多。更何况,上述那些语文的性质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总结出的,都是合理的,不存在对立。
  
  2.建在“浮沙”之上的理论大厦
  新课改以来,各种教育理论如潮水般涌来,空气里弥漫的浓厚的理论气息让人有点窒息。目不暇接的理论让人看到了新课改的一派繁荣景象,却也蒙蔽人们的眼睛,看不到繁荣背后的危机。细细盘点这次新课改所倡导的理论,不难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国外的教育理论,国内理论难觅踪影。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多元智能等这些西方理论在中国受到前所未有的礼遇,开口闭口必言建构主义、多元智能,仿佛没有这些就不是新课改了。引进先进理论十分必要,但在引进时没有将外来理论进行本土化,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进行融合,根据语文学科特点进行筛选,导致洋理论水土不服,产生种种不适应症,不能真正融合到实践中去,失去了理论的最终价值。国外理论大量接受的同时,是国内教育经验与思想传统的丢失。改革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那就是继承。然而这次新课改,很大程度上否定了我国语文教育传统。如过分强调个性培养而轻视知识教学,批判接受式学习而大谈探究式学习,消除语文的学科界限,建构生活的语文等等,仿佛只有这样才是拯救语文教学的良方。这种革命式的否定做法,直接伤害了语文教学,导致语文教学在大破大立中走上另一个极端。
  国外的太多,国内的太少,继承的太少,否定的太多,新课改没有一个坚实的理论根基,犹如建立在“浮沙”之上的大厦岌岌可危。只有将理论本土化,根据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和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探索适合国情的改革途径,才能夯实这座建在“浮沙”之上的理论大厦。
  
  二、语文课程标准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人们对它褒贬不一。平心而论,新课标较好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思想,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指导作用。但是语文新课标也确实存在一些令人遗憾之处。
  
  1.课程标准存在城市中心化倾向,忽视了地区差异性
  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学科,面向的是全国,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它的基本改革理念。由此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上就要考虑到地区差异。然而语文新课标无论从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课程资源的利用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城市中心化倾向,忽视了地区差异性,农村的语文教育在课程标准中被边缘化。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例,在课程目标中它要求学生“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来“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些目标要求,对城市学生来说没多大问题。但在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好多学校都没有图书馆,更不用说电脑了,在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又有多少学生能“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呢?虽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不可否认,城乡差距仍然存在甚至是拉大。农村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课程资源等方面和城市学校有着不小的差距。因此,语文课程改革必须根据这一客观存在的现实,制定分层级的课程标准。以较高的城市标准来统摄包括广大农村在内的全国语文课程改革,其结果只能是让城乡语文教育的差距越拉越大。
  
  2.课程标准语言表述模糊,可操作性差
  语文课程标准是用来指导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语文课改具体做法和要求的参照。因此它语言的表述要具有相当的精确性,对语文教学的理念、具体目标、内容和实施等方面都要作具体的阐释。但语文新课标语言表述模糊,对一些新提出的教学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内涵阐释含糊,降低了标准的可操作性。例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但并未说明何为语文综合素养,包括哪些内容;新课标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但并未解释何为综合性学习,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目标设定泛泛而谈,导致施教者对此的理解产生偏差;新课标提出三维目标,除了知识和能力目标还有原有的教学经验可以参考外,过程和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实施上就很难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些问题新课标中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由此产生了一个怪现象:各种各样的课标解读粉墨登场,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五花八门的解读,其中鱼龙混杂,误导者不在少数。这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将会产生消极影响。
  
  三、语文新教材问题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的变化是新课改理念最直接的体现,教材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到改革的成败。随着语文新课改的深入,各种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语文新教材不断涌现,打破了原来大一统的教材格局,不同地区和学校有了选择的余地。这对语文课程的发展来说是积极的,它将促进语文改革的良性循环。但目前投入使用的语文新教材,仍然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1.新教材普遍存在贵族化倾向,加大了农村教师和学生使用的难度
  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期望改变过去语文教学的唯工具性,加强语文的人文熏陶。于是新教材在选文上无一例外加大了文学作品的比例,使得整套教材充满了文学色彩和贵族气息。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除了第二单元的家书、演说稿和第四单元的议论文外,其余四个单元全是文学性很强的诗词、散文、小说;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除第五单元“关注科学”主题外,其他五个单元全是文学文化主题。还有些语文新教材,可用又“玄”又“飘”来形容。如新出版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选文上明显偏难偏深,很多课文含义玄奥,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理解力、思辨力,较宽的知识面,不少选文是大学中文系学生都难理解的,让中学生来学这样的文章实在勉为其难。再加上这套教材选文数量偏多,要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半学期里教完五本课本,致使许多教师只能是赶任务式的教完,学生也只能跟着老师浅尝辄止,没有时间来深刻体会感悟课文内涵,根本达不到新课标“感受·鉴赏”进行人文熏陶的要求。语文要联系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自我,而这些选文大多脱离了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过度关注社会和自然,很少关注自我,反映中学生生活的课文少得可怜。在选文的地域文化方面,反映城市现代化的题材明显多于反映农村生活的题材,缺乏对农村学生的关注和尊重。总体看来,新教材文学味和玄奥色彩浓厚,整体难度偏大,散发着贵族气息,只适合发达地区的学校使用,对落后地区来说还需很长时间来适应。试想,当广大农村教师用最简陋的教学设备向学生讲解着城市里现代的生活时,当农村学生只能用想象来学习课文内容时,我们的课改还有什么意义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