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重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作者:钱洪潮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隐蔽在教材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在以考查能力为主的今天,“隐性知识”挖掘程度的深浅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下面以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为例,谈谈挖掘教材中隐性知识的几点做法,供同行参考。
  
  一、从目录标题中挖掘隐性知识
  
  现行五册高中历史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中蕴含着丰富的隐性知识。如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编中“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就要求学生明白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与此相类似的知识点有: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创立时期;国民党“一大”至汪精卫叛变,即1924年至1927年7月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此可见,教材的目录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时要善于挖掘和思考。
  
  二、从正文中挖掘隐性知识
  
  有些知识隐形于课本正文的表述之中,稍不注意,就谬之千里。如“春秋时候,铁农具已经出现”,一个“已经”否定了春秋时期开始用铁的观点。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具体哪朝哪代没有讲,否定了唐时发明火药的说法。“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在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办了一些和民用有关的工业,作为军工业的辅助”。一个“同时”加“辅助”,否定了“洋务运动60年代的军事工业为主,70年代以民用工业为主”的说法。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向中国大量倾销工业品的同时,还向中国输出资本”,教材用一个“同时”加“还”字,准确地表明在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的商品输出并未为资本输出所完全取代,否定了帝国主义时期,列强的侵华手段全部是资本输出的论点。
  
  三、从年表中挖掘隐性知识
  
  年表中的隐形知识隐蔽于课本后面的大事年表中,本来大事年表中的时间史实,是每一个学生非死记不可的重点。但由于课本编排中对内容的选择,造成了一些隐形知识点,或是正文未讲,或是讲而未明,或是文表相左。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清朝建于1636年,止于1912年,年表中却是始于1644年,没有个终了年代。年表上说1688年英国政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言下之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可教材正文却不这么结论,教材在讲1689年的《权利法案》后才结论说:“经过半个世纪斗争,英国终于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专政。”表述本无可厚非,但在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时限上却把人搞懵了。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19世纪60至90年代,是中国洋务运动时期;1917年3月,发生了俄国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上述均是课本未见而年表明确的知识点。
  
  四、从小体字中挖掘隐性知识
  
  排在正文下方的小体字是为了说明、解释正文的,是对教材正文部分的补充。这一内容往往容易忽视,从而造成知识盲点。可是高考不排除在这里出题,一些出人意料的题往往就出在这里。因此,对于这些小体字我们应认真对待,挖掘出其隐性知识。如2004年文综高考历史试题37题“对哥伦布的评价”,许多学生都感“无从下手”。实际上,教材“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一节中的注释“我国史学界对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三种评价”就涉及到这个问题,学生完全可以从中找到答题的思路。因此注释成为不可忽视的知识点。此类注释还有很多:如禁军,在南北朝是指皇帝亲兵,在北宋是指国家正规军;调,指户税,实质上是人头税;《周髀算经》,可不能据“算经”二字或载有“勾股定理”就确认为数学专著,因《中国古代史》选修本就明白注释为天文学著作;阿蒙神庙,就是卡尔纳克神庙,等等。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注释表述出来的,所以在学习时不能忽视。
  
  五、从插图中挖掘隐性知识
  
  教材中插图较多。这些插图既形象直观又准确客观地地强调了该史实的重要,起到教材文字不能替代的作用,但这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隐性知识。我们引导学生不但要看懂读懂插图,而且还要仔细分析插图的涵义,挖掘出其隐性知识。如隐形于扉页彩图中的《自由引导人民》,就反映了法国七月革命;隐形于书中的人物插图《达·芬奇自画像》,就使人不易觉察到课本举出了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有3个;隐形于书刊手迹之类的插图,更暗示了许多知识,“大总统誓词”中的民国元年,就是指1912年;“严夏和他的主要译著”图中除《天演论》之外,还有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书名相异的《法意》等等。学习时,对插图隐含的知识不可忽视。
  
  六、从地图中挖掘隐性知识
  
  学习历史离不开地图,古人有“左图右史”之誉。有些知识,就隐藏在课本的历史地图之中。如“元朝疆域图”和“漕运图”上,都明白告诉人们由于水患,黄河改道入淮的史实。中国历史课本中历史地图下面附的古今地名注释,更是潜藏着许多重要知识点,如今天的开封,战国时称大梁,北宋叫东京;宋代名港明洲,在明代却叫宁波;北京的叫法仅在两宋时就有幽州、南京、中都等几种。世界历史课本的地图上隐形的重要知识点更多得惊人:如“美国独立形势图”上表明1783年英国在承认美国独立的条约中,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土地划归了美国。在“19世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图上,明白告诉学生,在拉丁美洲,除了西班牙、葡萄牙两个殖民国家外,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在“美国的领土扩张”图上,一个“阿拉斯加,1867年从俄国购得”的说明就暗示了俄国在19世纪前期曾地跨欧亚美三洲;一个“夏威夷,1898年吞并”,反证了孙中山不是在美国建立了兴中会。在“帝国主义瓜分下的非洲”图上,表明了19世纪末非洲只有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这两块“干净”的土地。所以,学生在对教材的学习中,应该结合地图加以分析和消化。
  
  七、从习题中挖掘隐性知识
  
  教材中的习题是编者反复筛选,具有代表性的题型,我们在备课时不应忽略其中的价值。从习题的练习中,我们能挖掘出一些历史的隐性知识,这对于正文部分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很有帮助。如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课后的材料题中,材料一蒋介石在给顾祝同的电文中密令“如果江南的新四军在1940年12月31止仍不遵令北渡长江,就应立即将其解决”,而在材料二《蒋介石致新四军电文》中,明确指出蒋介石让新四军北渡此一命令的下达时间为1941年1月3日。如果同学能仔细阅读这两则材料,就能发现许多隐性知识:新四军被国民党伏击是不可避免的,皖南事变是蒋介石蓄意制造的妄图消灭共产党的一个阴谋,就更能理解周恩来的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也更能认清以蒋介石为首国民党的反动本质。这些隐性知识的发现,对于学生理解“皖南事变”这一重点、难点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学会把隐性知识串联
  
  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发现知识与掌握知识同等重要。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首先是发现知识,只有发现知识才能掌握知识。我们不仅要发现、挖掘出隐性知识,而且要把这些隐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与显性知识一道进行疏理、归类,使之形成一个知识的整体。在此一过程中,一要抓住教材中的显性知识,将其理解、深化;二要把隐性知识挖掘、归类,将其充实、提高;而且应当将有关的理论进行串联总结。
  挖掘历史教材中的隐性知识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必须具备挖掘的能力,如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综合能力等。只有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再加强与显性知识的融合、沟通,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摆脱题海战术,把历史知识学得更加扎实,更加完整。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