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有一种课程叫“超级女声”

作者:杨玉琴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你在黑板上写下“请大家保持自身的良好素质和理性,会始终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为理想而奋斗”这样的一行字,讲台下会响起一阵哂笑,那些孩子相互使着眼色,交换着对你的鄙视和同情。鄙视你这么虚伪,同情你这么古董。但这句一模一样的话粘在百度的“李宇春吧”里,没有人觉得惊奇,没有人觉得它土,跟贴者众,使它成为大家拥护的精品贴。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要反思年轻人固有的热情活力与好斗浮躁并存的问题,他可以轻易地在书上找到武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但他如果在政治课上侃侃而谈,立即就会成为学生们呕吐的对象,他立即就被“好斗的热情”和“浮躁的活力”淹没了。但同样的一件事粘在百度的“李宇春吧”里讨论,没有人反对,更多人认为值得讨论。许多人立即就反思自己,避免让他人将自己视为低素质、狂热的花痴FANS。
  如果我们承认我们的教师和贴吧里想要给学生的是同样的东西,是一种重要的课程的话,那么同样应该看到:对于这样的一种课程,百度的“李宇春吧”同样是一种课堂,甚至是更好的课堂。
  不仅在“李宇春吧”,在“张靓影吧”、“周笔畅吧”……到处是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父母们与不想交流思想的孩子们,教师们与不愿交流思想的学生们,都睁大眼睛,大声地说着自己内心想说的话。
  这是为什么呢?
  笔者认为不外乎这样的原因:外怕土,内怕空。
  其一:外怕土。一样的话,写上黑板上,它就土了;一样的武器,说是马列主义思想武器,它就土了。其二:内怕空。一样的话,它没有前因后果,仅仅是黑板上的字,它就空了;一样的武器,它没有目标,没有针对,它就空了。
  “怕土”,不管是做父母的也好,做教师的也好,都是从学生们过来的,哪个年轻的时候“不怕土”?土是什么?土是在一个圈子之外,在一个语言系统之外,是不可能成为这个圈子的一员的,除非学习这个圈子的语言。依现在的标准,如果你竟然不知道“玉米”就是“李宇春的歌迷”,小吃联盟是“李宇春、何洁、张靓影”,不知道“BS”就是“鄙视”,不知道“1314520”就是“一生一世我爱你”……那真是太土了!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师,如果你走进你的孩子你的学生的时候听到了一种奇怪的语言,那么,你一定是他们在背后悄悄议论的“土人”。当然年长的你也有自己的语言系统,但这个年龄的孩子一概视而不见,对你只一个字——“土!”即使你在他们心中不那么土,但以你这样不够酷的身份是很难做他们的朋友了。如果你在他们心中实在土得可以,那么,当你站在讲台上的时候你可能要比一个酷酷的老师多付两倍的辛苦来吸引听课者的注意力,多付出三倍的辛苦赢得权威,多付五倍的辛苦来和学生做朋友。百度的“李宇春吧”、“张靓影吧”、“周笔畅吧”作为一个课堂不管称不称职,它至少有一个外表是:它不土,这使它说起话来也没有那么刺耳,甚至悦耳之至。怕土没有对错,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事实。
  “怕空”,这一点同中国教育一向存在的形式主义有关。笔者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听马列居然睡着了,马列教师一状告到班主任处。班主任问:为什么睡着了?答:太枯躁了。问:世界上有许多重复性的事务都是枯躁的,难道就不做了吗?就当磨练自己的耐心也是有价值的呀,修身养性嘛!无语。强迫自己去听枯躁、空洞的内容,的确有磨练意志的作用,毛主席就在热闹的路边看书。但“热闹的路边”怎能与我们专门的、有计划的、精密安排的、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设计的课程相比较?这岂非一种惊人的讽刺?难道有些课程的功能已经仅仅到了“磨练意志”的程度了吗?
  学生是浮躁的,但同时也是热情的,热情得愿意反思自己的浮躁。学生是好斗的,但同时也是有活力的,有活力得愿意调整自己的好斗。不管是热情还是活力,都是一种弹性的任意方向的力量,可以克制负向的浮躁和好斗,也可以推动它。因为热情和活力听从于理性,理性缘自于理解,理解需要事实。如果没有事实为依据,那就是空话,有的教师或许会说:我有大量的事实说明了我讲的东西,那么,笔者要问:你讲的是什么事实?如果你是一个“土人”,讲的是学生毫无兴趣的事实,这样的事实也许同样是一种躁音,讲与不讲都只是空话。空话如何能指挥理性?从这一角度说,学生并不是盲目的,他们始终在听从内心的声音。因为听从空话,是一种更大的无知。也许因此变成没有人能告诉他们怎么办,但这不是学生的错。
  许多教师会感慨现在的中学生多么难教,他们“人小鬼大”“自以为是”,把老一辈的经验当耳旁风,其实这样的抱怨并不是现在才有,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但没有疑问的是:孩子们人小鬼大的时间越来越提前了,自以为是的事情越来越多了。但“人小鬼大”“自以为是”这两个词至少反映出这样的现状:孩子在想什么越来越不懂了,那个把师生、亲子隔开的“鬼”越来越大了。当超女现象如火如荼的时候,许多教师和家长同样强烈地感觉到这个“鬼”。
  这个“鬼”是什么?是不同,是差异,是不同的语言系统,是不同的价值和信仰,是不同速率的发展的脚步,是不同远近的未来的视野。但这个不同果真是不可逾越的吗?优秀学生和发疯的歌迷之间,真的是那么的不同吗?
  如果请一位教师写他心目中的“优秀学生”的形象,会包含以下几项:有正确的理想,并有为理想奋斗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为达到理想,能够运用智慧的手段,创造性地进行;有一颗爱人的心;能够戒骄戒躁。即使并没有完全具备,有一颗向上的心,我想教师心中也足可慰藉了。
  我们再来看有关超女的百度贴吧里对“优质玉米”(一个合格的李宇春歌迷)和“优质笔迷”(一个合格的周笔畅歌迷)的描述,这种“优质”不是教师界定的,而是孩子们自己界定的。如下——“为了给自己喜爱的人投票,整夜不睡,投到手发抖。”如此辛苦和劳累,这样的力量来自哪里?也许对偶像的喜爱不能成为理想,但它至少是一种追求的精神。
  “把投票地址放在QQ的自动回复里,然后把QQ设成离开状态。这样,很多朋友过来聊天便能帮着投票啦。”超女活动一路进行,这样的小技巧也在不断出现当中,动脑筋,想办法,力求达成目标。这样方式不是空想、幻想,是一种行动的智慧。
  “超级女声评委柯以敏在比赛中对张靓影的评价使大量歌迷心有愤愤,最终她因强大的‘网络万人倒柯大签名’的压力而退出。”通过联合签名让评委下课,这种带有明显的民主决议性质的行为,许多孩子在不满十八岁的时候就这样真切地实现了。而且,这不是票选班干部,不是票选班组小队长,而是票罢评委。焉知他们不懂得票罢一种教师?票罢一种家教方式?票罢一种课程?
  “不断出现的比较贴,不断出现的吹捧贴,不断出现的争斗贴,甚至是轮番上阵的对骂战,这就是所谓爱小宇(李宇春)的方式吗?多关注小宇的音乐,少八卦小宇的生活,多写有质量的精品贴,少写无营养的灌水贴,网上网下争做优质玉米,别让他人将玉米(李宇春的歌迷)视为低素质的花痴。”这样的反思,就出现在玉米当中。比较、吹棒、对骂、争斗,其实早就存在于中学生的小社会,但因为有对偶像同样的爱,这样严肃的针对性的反思,也许才真正敲动着他们的心。
  “年轻不怕失败,小宇有勇气和信心面对成长中的一切风雨和挑战。台上绽放光彩,台下内敛淡定。大家不正是喜欢这样的小宇吗?”这一句也许才是笔者本文想说的核心:参加超女的女生,究竟想秀出什么?在追求什么?她们内心喜爱的,不是奇装华服,不是虚华摆酷,而是“勇气和信心,光彩和淡定”的人生。
  表面上对于“李宇春”“周笔畅”等人的追求与狂热,事实上都表明了孩子们对“勇气和信心,光彩和淡定”的人生的向往,在这个追求当中,对于体力的挑战、对于智慧的挑战、对于人品的挑战、对于成人的挑战、对于自己的挑战,他们都经历了。也许超女活动深处的操作是他们无法理解的,但他们学习了他们能接受的东西,得到了他们的理解,这就够了。至少,他们是积极向上地生活着的。
  这样看来,优秀的学生和优秀的歌迷之间,也不是那么不可逾越,甚至可以说,他们本质上是一样的。至于为什么他们之间往往产生非常大的表象上的不同,笔者认为,是调整我们课程观的时候了,是应该调查我们的学习观了。都说学校是个小社会,小社会中有大社会,在学生身份和歌迷身份的交叉成长中,在教师身份和偶像身份的穿插中,一个做家教挣钱的孩子,一个做方便面促销争取社会经历的孩子,一个在歌迷会做事的孩子,他们都会慢慢地学习,吸收自己成长的营养,渐渐地长大。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