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导学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中的运用

作者:倪史标




  “导学式教学”是指教师针对各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引导学生学习,不断调动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的一种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求知、自主学习的主体精神,经独立思考或与同学讨论交流来获取知识。
  
  一、导学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从教育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认知和智力开发来说,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因此,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2.从心理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乐于开动脑筋对它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辨,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打破沉闷的教学格局。
  3.从实践角度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在知情行几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导学式教学会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在自学、讨论、启发程序中,通过学生的自学,自由发表见解,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课导学式教学流程
  
  1.导向(提出问题)。它是导学式教学的基本前提,其目的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自学教材、完成作业的进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师最好安排在课内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后,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效果较好,学生先是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粗读一课的每一节框,然后精读各节各框,最后找出重点,写出整课书的预习笔记,提出难点,互相议论,经过议论仍不懂的问题可以写在预习本上,由教师讲解回答。这样的读书难度大,要求高,不仅要基本读懂,还要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写出质量较高的读书笔记,以训练学生的归纳、分析、综合能力。在学生自学教材时,教师应巡回指导,了解学生存在的难点、疑点,有利于讲课中有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
  2.导学(启发指导)。它是导学式教学的中心环节。它旨在有针对性地对导向阶段中学生存在的疑、难点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教师不是孤立地逐框讲,而是按体系将一课书串起来,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搞清楚概念与概念、原理与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讲解也不是空洞地讲条条框框,而是结合学生预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难有分析地讲,否则就会理论脱离实际。
  3.反馈(师生互动)。它是导学式教学的创新环节,教师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习引导到一种想学、会学的境地。“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根据原有的知识,以及在导学阶段中所突破的重、难点,有创意地提出问题,与老师进行相互探讨,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通过讨论可以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通过讨论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作用,为培养能学习、会学习、有创见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4.巩固(练习总结)。它是导学式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适量练习,使知识内化,它通过练习、复习、小结、行为训练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体系中去,并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行动。
  
  三、导学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
  2.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应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个性、知识等现状,把师生关系确定为平等的地位,共同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一些讨论的问题,为了寻找充分的论据,离不开事先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更有说服力的,还是从实践中找真理。
  4.重视归纳、整理、总结评价。教师在适应的时候进行归纳小结,对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加以综合,得出正确的观点、结论,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肯定每次讨论中成功的地方,为下次的讨论奠定基础,使整个教学过程能够循环往复。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