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处理化学教材要把握“四性”

作者:李益军




  化学教学不仅是把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教材学习,掌握知识和方法,为探求未知世界打下坚实基础,以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教学情境,把教材作为凭借,把自己置于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地位,多角度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使教材的死内容变成活知识,再把学活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一、挖掘教材内容的探究性
  
  新教材中能设计成探究性的素材非常多,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去挖掘。例如,讲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可展示实物,让学生自己探索并总结得出。
  如硫酸的物理性质的教学可设计如下:
  展示两瓶体积相等的浓硫酸和水,让学生用多种实验方法加以鉴别。
  演示:振荡两试剂瓶中的液体。
  学生描述:油状液体的为浓硫酸。
  演示:在托盘天平两边分别放上两种液体,重的一边为浓硫酸。
  学生描述:浓硫酸密度大。
  演示:分别取少量的两种液体在试管中加热,后沸腾的是浓硫酸。
  学生描述:浓硫酸的沸点高,难挥发。
  演示:向盛有水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上述两种液体,试管壁发热的是浓硫酸。
  学生描述,硫酸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并放出大量的热。
  ……
  这样做,学生精力集中,兴趣盎然,思维积极活跃。这样的演示实际上给学生设置了“发现”的情境,即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其印象异常深刻,知识学得灵活且掌握牢固。
  对教材中那些理论性强、难理解的内容,很多教师更注重讲深讲透,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而有经验的教师则改为探究式教学,其效果大不相同。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将Cu片和Zn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溶液中,学生观察到Zn片上有气体放出,Cu片上没有现象,教师让学生再用一根导线将Cu片和Zn片连接插入稀硫酸中,铜片上居然也有气体产生,实验证明是氢气。铜怎么能置换硫酸中的氢元素?在学生思维处于进退维谷之时,让同学们在导线间连接一个电流计,学生们发现有电流通过,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呢?教师趁势引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小小的“发电机”是如何工作的。由于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动脑、动手,自己进行总结、探索、发现新知识的氛围之中,其效果非常好。
  
  二、挖掘教材内容的启发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方法论的指导思想。凡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的一切方式方法,均可称为启发式教学。笔者认为,要真正做到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首先要做到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启发性素材,创设“启发”的情境。一要充分利用实验现象进行启发。如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要紧紧抓住“浮”、“熔”、“游”、“红”等实验现象启发引导学生。二要补充实验进行启发。如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水解的本质,可让学生分析:在3mol/L的氯化铝溶液中,投入镁条,会产生大量的气体,此气体收集在试管中,靠近火焰有爆鸣声,同时有大量的白色沉淀生成,试分析其原因。学生通过分析,对学过的理论有更深的认识,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了质的飞跃。三要巧妙比喻进行启发。有些化学理论教学往往比较抽象枯燥,如果用空洞的语言平铺直叙地讲解,学生接受起来感到乏味,效果较差。如在“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中,学生对“增大压强,二氧化氮气体颜色先变深后变浅,但比原来深”不可理解,我用“弹簧现象”作比喻,用力压一个弹簧,弹簧会产生一个弹力以抵抗外力而使自己尽量恢复原状,但不能达到原状;用力拉弹簧,则会产生一个拉力以抵抗外力的拉伸而使自己尽量恢复原状,但不能达到原状。恰当的比喻,能启迪思维,比反复讲解有效。四要利用直观性教学进行启发,直观性教学包括直观性教具,图表影视、电脑软件、化学实验等,教材中很多内容都可采用直观性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常把当作同分异构体,如果采用立体图示或展示正四面体结构模型,学生根容易看出二者属同一物质,只是由于投影角度不同而产生两种写法。很多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单凭教师讲述,学生很难理解,一旦展示其分子模型,就豁然开朗,迎刃而解。
  
  三、挖掘教材内容的开放性
  
  教材内容的开放性是指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据,但不局限于教材,是以教材内容为凭借,从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向外延伸或扩展,创设一些开放性问题情境,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方法,进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挖掘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新概念教学的开放性。学习某些新概念时,不能仅停留在理解或记住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要达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如在“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中,可设计以下开放性问题,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应用。(1)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物质的体积都约是22.4L;(2)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物质的体积都是22.4L;(3)标准状况下,1mol氧气和氢气混合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4)在非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不可能是22.4L。如果学生能准确辨别这些说法正确与否,说明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真正学好了。
  2.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教学的开放性。如在“氯气的性质”的教学中,师生经过设计、验证、分析,得到结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接着提出问题,将氯气通入下列溶液中各有什么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1)紫色石蕊试液;(2)硝酸银溶液;(3)碳酸钠溶液;(4)FeCl2溶液。这样就将知识从氯气和水的反应外延到和溶液的反应,促进了知识的迁移。
  3.复习课教学的开放性。有些教师复习课上往往是对旧知识的简单回忆和重复,而开放性教学则创设一种情境,把这些旧知识变成未知的东西去探索,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新的境界,重新去发现和认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温故知新”。例如复习氮的氧化物性质时,要求学生写出符合下列变化的所有物质。这种开放性的设问,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不仅要回忆起本章学过的氮气和氨气的性质,而且还要想到其他各章中有哪些单质或化合物符合这种变化,其思维容量之大显而易见。
  4.化学实验教学的开放性。很多化学实验若只是简单地做一遍,学生印象肤浅,过后很容易忘掉。如果在做实验的同时,设置一些联系实际的开放性问题,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如做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的实验时,由于试管内有空气,不易看到无色气体在试管口变成棕色。可让学生思考怎样改进实验,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结果学生想出很多合理的方法,如利用碳酸盐和硝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赶走试管中的空气,有的同学利用吸管作为反应容器,结果不但实验现象明显,而且同学们为自己探索的成功感到无比的兴奋和自豪,效果极佳。
  
  四、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教育性
  
  教材内含的情感教育性,是指利用教材中的情感素材,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使学生身心获得健全的发展。高中化学新教材增添了大量情感教育素材,如果我们能潜心地去挖掘这些素材,寓情感教育于教学之中,就一定能达到上述目的。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挖掘教材内容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有些教材内容经过加工处理,立即变得富有情感性。如在演示原电池原理的实验时,以语言引趣:“你们从物理学中得知发电机能发电,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用西红柿发电的实验”。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听课和观察的精力高度集中起来。
  2.充分利用化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化学史能使学生获取科学方法论的教益和启迪,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产生探索创新的思想,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的原动力。
  3.注重与科技、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加学生学习的价值体验。教材中密切联系实际的素材极为丰富,教学中要认真挖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利用教材多处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掌握一些与化学物质有关的生理作用、医疗原理,或危害、毒性等知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已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吃、穿、用、住、行等各个方面,对于更多的人而言,学习化学的目的不在于进一步研究它,而在于应用它来分析和解决个体在社会、生活及工作之中的实际问题,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真正价值,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