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公开课”教科研一体化行为策略研究

作者:吴伦其 毛雅芳




  一、问题提出
  
  从教学本质看,公开课具有教学和教研两大功能。教学功能是指公开课是一项教学活动,施教者必须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公开课的显性教学目标;教研功能是指公开课作为一项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听课、说课、评课活动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水平,属于公开课隐性的教学目标。长期以来,围绕公开课开展听评活动一直是学校开展教科研活动的重要方式。从实践层面看,当前的公开课陷入了误区,许多教师对公开课抱有抵触心理。表现在:
  1.公开课功能被异化。以往的公开课往往是教师为应付教育常规检查,或参加校际交流和参赛,被动采取的一种教学行为。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个别教师常常采取作弊的手段来达到目的,比如课前让学生提前准备教学过程的某些环节,以求正式开课时的“精彩”效果,为公开课注入了“表演成分”。此外,公开课一些集中的问题:过分注重教师的表现,忽视学生的感受;一堂课中聚集过多的教学手段,与日常教学形成强烈的反差;备课花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造成对日常工作的影响;在一些学校,公开课成为个别教师的“专利”等等,这些都使公开课背离了其交流、研讨的初衷。
  2.教学活动与教研的脱离。传统的教育研究观将教师排除在研究之外,教育研究成为理论工作者的“专利”。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公开课操作的操作流程停留于备、听、评的层面上,广大教师往往把教学与科研活动人为地割裂。公开课本应发挥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的作用未能体现,公开教学与学校的教科研脱离,弱化了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着教育目标的达成。在对教师教育科研的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教师较少联系自身教学实际问题进行有效研究,教师论文选题大而空,内容抄袭严重,因而造成发表难、获奖难,缺乏创新价值,久而久之,失去了教学科研的兴趣和信心。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学校与华东师大合作,共同研究本课题。本研究旨在发挥课程改革与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同期互动”的发展效应,围绕公开课执教主题开展备、听、评、研等程式,并以在“公开课”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焕发蕴涵在教师中的潜在探索欲望,与教育研究紧密连接起来,形成属于自己的“个人实践性知识”,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及创新能力。
  
  二、操作流程
  
  1.理论先入。“理论先入”是指在确立公开课执教主题的基础上,开展相对称的各种形式的主题理论学习。主要步骤为:
  (1)确定公开课研究主题。研究主题一般围绕新课程改革中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确立。在操作过程中,我们采用“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和“分期进行”的方式。规定动作一般由课题组确立,如“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生生合作”,“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课堂”等。自选动作由各学科教研组根据本学科特点确立公开课主题。如语文课确立“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为主题,英语课根据目前课堂教学中形式活泼生动,但缺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确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目标探讨”为主题。一个主题一般实施时间固定在1-2个月。
  (2)主题理论学习:采用请相关专家作报告、书面学习等方式。使学科教师听评研之前对研究主题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为下一步探究奠定理论基础。其中课题组确定的规定动作的理论文章由课题组提供一部分。其他部分由教研组长负责查找相关资料。由于该课题是我校与华东师大合作项目,因此,专家报告与主题理论内容一般由华东师大提供,打造了指导平台,让教师和专家成为亲密伙伴。
  2.主题实践。“主题实践”是指围绕先前确立的公开课主题开展教科研一体化公开课“三活动”活动模式。“三活动”主要包括:
  (1)以“备、试、议”为前期准备活动阶段。须做到:①执教教师根据实施主题确定执教内容并认真备课。②备课组共同商讨教案。方案一:全体组员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并形成书面材料。方案二:全体组员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环节进行设计,并形成书面材料。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案,教研组长均须组织试讲前的教研组讨论,并最终形成执教教师的教学方案。③执教教师试讲。④开展试讲后的评议工作。试讲后,听课者分别联系自身课堂体验,提出各种建议,执教教师认真听取听课教师意见,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构建适合于执教教师教学风格的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阶段的价值意义在于改变为上公开课而上的顽疾。通过延长准备期,为执教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探索、反思、修正、重构”的提升空间,逐步熟悉备课时需关注的各项环节,与时俱进,运用教学新理念指导备课思路。
  (2)以“听、评”为中期活动阶段。中期活动阶段须做到:同备课组或同教研组成员按时参加听、评课活动;每次评课,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事先确定两名主评;让学生走进公开课评价。学生评价方法,可以是口头点评,也可以是书面评议,评价内容上,可以是“点击式”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由教研组长负责,并在课后评议时向组员介绍学生评价情况。
  本阶段的价值在于检验前期准备活动的成效,积累先进理念和方法,确立“问题”为“课题”,为展开后期工作准备充足“原料”和“养料”。学生作为课堂参与者,学习活动的反思者,教学效果的最佳知情者,让学生参与评价,往往可以从而获得新颖、独特的问题解决的方案,使学习活动更好地获得定向、监控和调节的功能。
  (3)以“推、研”为活动的后续和总结推广阶段。要求:根据中期活动提供的“养料”,教研组成员积极模拟或创造性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以“原料”为突破口,及时撰写教学案例或论文,每一实践主题至少保证有一定数量教师撰写相关论文,而每一位教师则必须写出一篇有关公开课心得或论文,作为年度科研成果上交。
  本阶段的价值在于使个体教学活动成为群体性活动,共享教学成果,发挥公开课的后续效应。同时在教学行动中寻找课题,使教科、教研建立有机联系,消除教师无“问题”可研究的苦恼。通过构建基础平台,让校本教研与行动研究成为一体,使两者在组织机构、研究思想、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等方面协调统一,促进教师有效进行教研;构建开放交流平台,让教师同教师成为研究共同体;同时建立教师对教学的反思机制,以便有效促进学校教科研一体化。
  
  三、研究后的反思
  
  1.丰富了教师理论学习方式。从教师学习的表象看,教师的理论学习方式似乎没有改变,但从其本质看已发生了明显变化。理论先入,使教师从随意学习到主题学习,使理论学习的明确性更强;课后围绕主题的评价,把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得到结合;从个体学习上升到同伴互助学习。专题研究,使理论内化。
  2.改变了评课方式。评课从全面评价变为主题评价;扩延了评价者,从学科教师扩延至教师与学生,从学生学的角度评价教师教的质量,坚决摒弃了研究中的“做秀”现象,敦促广大教师实实在在搞教研;从经验式评价上升为理论支撑式评价;从众口说“好”式评价变为众说纷纭争论式评价。从课后评价看,讨论打破了原有的沉寂,观点互相碰撞,在合作交流中增进了对实践主题的内涵、外延、实施形式的认识,运用理论分析课堂教学行为的能力明显提高。逐步转变了教师教学观念,引发对自身教学行动自觉反思。
  3.改变了教师科研方式。引导教师从纯理论性研究上升到教学行动研究;从随意性研究变为目的性研究;丰富了教师研究基本方式。除了常规的教研活动以外,引导教师多方面进行研究,如从研究自己教学入手的研究方式——教历研究;从研究他人研究成果入手的研究方式——移植研究;从研究课题入手的研究方式——课题研究;从研究教育故事入手的研究方式——叙事研究;以参与和合作为重要手段的研究方式——行动研究。
  4.联动了教学科研活动。“公开课”教科研一体化行为,消除了学校的科研泡沫和教科研的“两张皮”现象,将教学实践与科研紧密联动起来。促使教研组的功能转变与制度重建,以及调动了科研室的适度介入和技术服务的积极性。公开课无疑是一种具有特殊身份的教学实践行动,通过备课、试讲、初评、上课、评课等环节,对课堂教学内容、技巧等方面进行诊断、分析,制定进一步方案,进行实施和评估,如此循环往复,使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行为不断得到改善与提高,有利于专业发展学校的建立和研究型教师的培养。
  当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基于日常学校教育任务的繁重,各学科教师年龄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实施流程的有效性。但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急需寻找新的教科研活动方式,把校本教研、师训工程、日常教学常规管理等有机统一起来,而“公开课”教科研一体化行为策略无疑为此拓展了一条新的范例、新的途径,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