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从班规看当前班级制度文化的发展与不足

作者:贺 亮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小环境。而在这个环境里,文化对于学生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塑造、约束和激励作用。班级文化包括班级的精神、制度和物质几个层面的因素。其中,班级制度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展示,并为全体成员所接受即形成班规。班规是班级制度文化的一种体现,对班规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当前班级制度文化的发展与存在的不足。
  随着“校校通”校园网络建设的推进和完善,很多学校都有了自己的网站,不少的班级都将班规放上了自己的班级网页。笔者从网上浏览、收集和研究了一些班级的班规。总体上看,这些班规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当前班级制度文化的发展和缺憾。班级制度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班规民主性与规范性的增强。
  
  一、当前班级制度文化的发展
  
  1.民主性显著加强
  民主性的增加,首先体现在班规产生与修改程序的民主性。大部分的班规都说明班规是由班级成员共同参与制订的。在几则班规上有这样的条目:“本条例对本班有效,所有班级成员(包括班主任)都必须遵守。”“本条例修改权属于班级大会,由班主任、班委会或四分之一同学提议修改。”学生参与制度制定与修改,是制度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因为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任何外在的规章制度都必须得到其内在思想的认识接纳才会对学生具有约束效力。
  其次,班级制度文化民主性的增强还体现在对于“班级大会”“班委会”和“班主任”权限的规定中。有班规中这样定义班级的最高权力机构——“班级大会为班级最高权力机构,所有重大的原则性问题和事务都需由班级大会表决,过半数赞成通过。”“班级大会有对班主任的提议权和监督权,可以否决班主任不恰当的决定。”对班级的最高管理机构是“班级大会”的规定是班级制度文化民主性增强的一种显性标志。班级大会作为体现和实现全体学生民主意志的机构,具有了班级管理的最高权力,这无疑会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理性思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应该如何协调的意识,培养学生作为一个未来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
  
  2.规范性有所增进
  浏览网上所有的班规,几乎都以量化的操行分或者说是德育分来考核学生的行为,奖优罚劣。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对学生个体的评定,一般局限于老师给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班主任的评价。班主任从个人角度来观察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印象难免失之偏颇,也难免受评定前期情绪的影响。班级德育分量化考核,较之从前班主任老师仅凭个人印象来进行评定应该是更全面、更客观的一种作法,是对老师主观印象的一种补充和校正。
  班级制度文化在民主性和规范性方面的发展是令人欣慰的事情。但在笔者收集的班规中也体现出来一些问题,也反映出班级制度文化的不足。
  
  二、当前班级制度文化的不足
  
  1.个性与发展性的缺憾
  “因材施教”,这是一条古老然而最基本的教育原则。每一个学生个体迥然不同,每一个班级也是千班千面的。那么,对于不同的班级自然应该有不同的制度来约束和引导。但是,从网上看到的班规给人千班一面的感觉,有的甚至雷同。这种现象说明了班级管理制度缺少个性,也就缺少针对性和应有的效益。
  究其原因,在于每个班级在制定班规时,没有对自己班级的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本班的长处在哪些方面?短处在哪些方面?形成过程中有怎样的不同经历?原有的班级氛围有着怎样的特点?班级成员的家庭背景怎样?除对现有情况的分析外,制定班规前还要有对班级未来状态进行思考:本班的未来目标是什么?在本学期,全体成员应该在哪些方面实现突破?具体到纪律、学习、文体活动方面,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这是对班级发展目标的分析。在制定班规前,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和分析班级现有状态,明晰班级未来的发展目标,才可能在班级原有的基础上,制定出立足本班实际情况的扬长补短的措施,由这些措施组成的班规才能最有效地促使班级整体文化和班级成员个体的和谐发展。
  从一个纵向的维度上来看,班规又应该是具有发展性的,应该随着班级学生的年龄和心智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每个班级在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学年,它的特点都可能是不一样的。学生有进有出,成员有了变化;学生在成长,有的进步,有的退步,结构有了变化;学生的兴趣爱好会转移,个体的意志品质会转变,年龄特征有了变化。从而,不同年级段的班规应该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奖惩手段,显现不同的语言特点。立足于班级实际的班规也应该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一条具有个性特点的轨迹,这条轨迹显现着班级的发展与进步。
  班规的发展性还应该体现在班规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仅要告诉学生怎样做会有奖有惩,还应告诉学生怎样做才是对自己的发展有益处的,原因是什么。班规的制定时若仅仅维持眼前班级的正常秩序,这种“近视化”的行为,就会导致“在班级中出现一种管理主义的倾向,对把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重要形式的教育管理绝对化,变成一种目的本身”。在这样的集体氛围里,“教师只关心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错误行为与利己意识,学生只关心如何表面地、形式地维护制度,班长、班委会只从事监视活动,行使的是警察的职能”。在这样的监视下被动地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的学生其主体意识被压抑,缺少主动发展动力和能力。学生很难具备健康的心态,可能会对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不得不遵守的一些规章制度充满怨愤,从而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表现出反制度的行为,成人后也往往会在某些时候做出令人惊讶的反社会的行为。因而这样的班级制度文化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这种控制型的制度文化在很多班规里都有很明显的体现。一是班规只列奖惩条例,却不写明应该怎样做。这种情况在班规中非常普遍。很多班级制定出班规往往是为了对付学校的相应考核,为了在考核中不扣分,所以,只注意对应学校操行评价条例列出相应的奖罚,却没有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个角度着眼来设计条例。也有一些班规在关注学生的养成教育方面做得很好,不仅列出各种规章制度,而且列出“一日常规”,“一周常规”,“每月常规”和“学期常规”。在一则班规“一日常规”中有这样的条目:“临放学前,服从体育委员指挥,认真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以磨练意志,增强体质。”“每天早晨要用5分钟时间规划一下当天共有多少项任务按轻重缓急确定做事的顺序;每节自习课前先确定学习目标及具体任务量。”这些条目,并不直接关乎学生是否会破坏班级的纪律,其出发点是为促进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而这点点滴滴的养成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却是有着重要意义的。遗憾的是,从网上浏览的班规来看,这样具有发展性的“常规”并不多见。
  班级制度文化控制性特征的另一种体现是班规里奖罚失谐。大多数班规里,罚的项目关乎每一个学生从校内到校外方方面面,全方位地约束着学生的言行举止,具体而详尽;奖的方面相对狭窄很多,主要奖的内容有:学习成绩出色或进步很大,为集体做出贡献或带来荣誉,或有着怎样突出的表现。相对来说,这些奖的内容只是涉及了少量学生的少量行为。而且,从分量上看,罚得重而奖得轻。绝大多班规都以操行为100分为基数。这样以满分为基数,显然是罚多奖少了。而有一则班规将德育分从百分为基数改为以八十分为基数,每周加减清算,这样奖励的空间就留得多了。于是,在这则班规上能看到,“主动清理教室内外的环境;放学后主动返回教室关闭门窗;连续一周无迟到早退、缺勤;连续一周无拖欠作业,无课堂违纪现象”,这些看似普通的学生行为都有加分奖励。而笔者建议,不如将德育基分定为60分或者零分,每周只要学生没有违反纪律,按时按量完成了学习任务,即便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都可以给以加分。因为学生要按时按量地完成学习任务,遵守校规校纪,本身就是要付出努力的,这样的努力看似平凡,却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是学生未来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社会公民的行为习惯的基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