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评价类历史试题例析

作者:马金生




  2005年文科综合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目标之一是描述和阐释事物,并且将这一目标的第三个层次规定为:“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历史评价题,则是体现上述目标的一类高考主观性试题。历史评价题,一般是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制度和历史观点等的进步与否,历史作用积极与否的评定。它要求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制度和历史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这类题型是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和文综试题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对其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仅就历史评价题的分类及其解题思路作一初步探讨,供广大师生参考。
  
  第一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解答这类高考历史试题时,要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评价历史人物。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观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凭主观想象,而应该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理,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此,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联系他的言行,做到论从史出;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任何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都有两重性,要具体分析,要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防止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论观点。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他的阶级立场和对人民群众的态度,还要看他的行为对社会发展是起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前者应该肯定,后者应该否定。
  例1.2003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江苏卷第29题
  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的许多政略举措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发挥过积极作用。列举这些政略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解析]
  对于历史人物,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客观地作出评价。隋炀帝虽然是个暴君,但他有推动历史前进的一面。为何称其为暴君?他在哪些方面又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此题要求用具体事实(政略、举措)来论证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面。要从他采取的政略举措中选取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内容,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分析。在政治方面,隋炀帝年轻时跟父亲隋文帝杨坚率军灭陈,为中国的统一作出了贡献;他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促进了了国内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经济方面,隋炀帝继位之后开凿京杭大运河,对南北经济的交流作出了贡献;兴建东都洛阳和大批粮仓,为唐朝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基础;在教育方面,隋炀帝继承了父亲开创的科举制度,创立了进士科;在对外交往和民族交往方面,隋炀帝加强了与日本、东南亚等国友好往来,还派人前往台湾和西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民族关系的加强。从这些措施中得出的结论,就是积极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率军灭陈,统一南北;开运河;创进士科;兴建东都和粮仓;修驰道;与日本、东南亚等国友好往来;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
  例2.2001年全国春季高考历史试题第33题
  阅读以下材料:
  下面是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杰弗逊的言论:
  材料一.在美国,我认为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正直的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
  ——马隆:《杰弗逊及其时代》
  村料二.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地公平对待,而不论他的社会地位、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
  ——彼得森:《杰弗逊作品选》
  材料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安全,知识就是幸福。
  ——梅奥:《杰弗逊自述》
  材料四.(杰弗逊在连任两届总统期满时说)华盛顿将军在8年后树立了一个自愿退休的榜样。我将追随他。能够有更多的先例,就会形成一种惯例,从而使那些妄想延长任期的人无计可施。
  ——邓博尔:《杰弗逊政治著作选》
  回答:上述言论反映了哪些重要观点?据此,对杰弗逊作个简短的评论。
  
  [解析]:
  这道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归纳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材料公正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第(1)问要求考生归纳、概括每段材料的核心思想(主要观点)。第一段话的主要观点是主权在民;第二段话的主要观点是人权平等;第三段话的主要观点是崇尚和提倡科学知识;第四段话的主要观点是反对终身制。第(2)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公正评价杰弗逊的个人品质。回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杰弗逊生活的时代和美国的社会状况,坚持论从史出,通过分析、概括试题材料中杰弗逊的言论,从正面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参考答案]:
  反映的观点: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天赋人权(或人权平等);提倡科学知识;反对终身制或长期当政。
  评价:杰弗逊是关心国家与社会、不贪恋权位的民主主义者。
  
  第二类:对历史事件的评价
  
  解答这类高考历史试题时,也要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评价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事件的作用或影响,主要的客观标准应该是,它是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因此,尤其要坚持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从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某些观念出发去评价历史事件;第二,将历史事件与其产生的各种历史条件联系起来而不是孤立、片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第三,用发展的观点,而不是用静止的观点去评价历史事件。对任何历史事件,都应该放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考察。第四,坚持史论统一。史论统一是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史”是指具体的历史过程及构成这个过程的一系列史实;“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与方法,以及一些基本的史学观点。在评论历史的思维操作中,史论统一是双向的。一方面,是通过历史现象归纳概括一些基本观点,而不是史实的简单堆砌;另一方面,是运用初步掌握的理论观点来分析或论证史实而不是机械地用基本观点去贴标签。例如,对洋务运动作用的评价。一方面,根据用大机器生产枪炮舰船的史实,说明其创办了近代工业;把引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归纳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19世纪60~80年代洋务派创办著名的新式学堂,概括出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创办军工、建立海军,促进了军事近代化;根据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以及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关系,说明其为西学的进一步传播创造了条件;从洋务派的阶级性,揭示出洋务运动是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的,其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其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从洋务派所办企业的管理状况,可以看出这些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经营管理腐败;从甲午海战昭示洋务运动的破产中,概括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另一方面,以“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列宁全集》第2卷,第150页)为理论依据,可以作出洋务运动顺应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潮流,它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结论。
  例3.199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第42题
  关于洋务运动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
  (注意:本题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不论同意那一种看法,或有别的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