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论教学节奏

作者:杨汝明




  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课堂上师生的心理氛围、教学方法、教学情景、教学手段、教材的选用和处理、教学机智等等,其中教学节奏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然而,恰恰是这个方面,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对教学节奏的忽视,或者说教学缺乏节奏,是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一个关键性原因。教学是一门艺术。要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就必须要高度重视教学节奏。
  
  一、调控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疾徐张弛
  
  “张”,就是紧张,急促;“驰”就是轻松,舒缓。如何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弛,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教师教学语言,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故语言节奏即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变化和表现力变化。语音语调语速变化是教学中引起学生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无变化的语言则是导致学生疲乏、精力不集中的重要原因。
  就一般规律而言,讲定义、概念速度要匀要慢,描述情景叙述事情要快要生动,议论分析要激扬有力,抒情要真切感人,过渡要平实简洁,总结要清晰明朗,起始要沉稳有力。此外,在教学中伺机的语言停顿,也是语言节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的过程中每每会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现象。
  而语言表现力的变化,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的庄谐变化,即将庄重严肃的语言与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语言有机交替起来。一味板着面孔说教或一味打浑逗乐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动静相生、有机组合
  
  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如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组合起来,使教学活动在间隔变换中有节奏地进行。
  教学方式上还要注重动静交替。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妙安排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争辩等。所谓“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等。如果一堂课一直处于动态,就会造成学生兴奋过度,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如自始至终寂静,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抑制学生的思维,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符合教育美学的节奏,应是动与静的交替与有机结合。
  板书,这种方式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教师可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这里的关键是把握板书的时机。实际教学时,有的教师是先把整个内容讲完再板书,或者先抄好板书而后讲内容。这样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效果。最理想的应是板书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边讲边写。这样可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注意板书出现的频率和书写速度。
  
  三、注重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疏”,就是间隔大,频率小;“密”,就是间隔小,频率大。信息量的疏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密而不疏,会给人以堆积感,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在进行基本训练时,就要速度快、密度高;在讲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学速度明显放慢,使学生有深思熟虑的时间。这样通过课堂教学的疏密变化,使学生精神振奋,提高教学效果。
  当然,任何课堂教学都不会完全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蓝本进行。因为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而且在课堂教学时有可能遇到突发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这种应变能力既需要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也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及良好的沟通能力。
  
  四、讲求教学过程的松紧结合,起伏跌宕
  
  “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顺畅的状态;“伏”,是指学生情绪相对平稳,兴奋稍微退落的状态。教师要趁其方兴未艾的兴致,牵动勃勃奋发的思绪,顺水推舟,扬帆破浪,或讲或辩,或议或练,使教学重点完成于此。大起之后,继以小伏,起伏得体,松弛有度,使整个教学过程起伏跌宕。反之,起而不伏,学生思维长时间处于亢奋状态,容易疲劳;伏而不起,学生思维过于松弛,注意力难以集中。只有起伏有致,用一起一伏的节奏,将学生带入跌宕、波澜的教学情景中去,使学生享受教育艺术的美。
  教学过程,还要注意快慢适当、详略得当。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安排教学过程时要注意松紧结合,不能安排得前紧后松或者前松后紧,造成师生不必要的焦虑和心理压力以及时间的低利用率。
  教学过程不宜平直呆板,教材处理也不必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应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有铺垫有高潮,有点有面,多种教学形式结合。
  潮有涨落,山有峰谷,事物运动的过程往往呈现波浪式状态。教学过程也是贵在曲折起伏,跌宕有致,才能富于变化,引人入胜。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起伏跌宕,形成节奏。
  
  五、注意教态的举止得体,表情自然
  
  教态包括教师在教学中的举止和表情两个主要方面。所谓举止的节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动静搭配。无疑,一个教师在讲台上长时间站着不动地讲解,或坐着不动地讲解,必使课堂气氛了无生气,学生在沉闷的气氛中学习,最易产生疲惫感。教师如能把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动与静巧妙地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会收到大效。进一步讲,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内容也使学生在动与静的交替中学习,那准会是另一番全新的课堂教学境界。
  所谓表情的节奏,是教师面部表情的适宜变换。老拉着脸、板着面孔地讲解,必定造成紧张沉重的课堂心理氛围;总是微笑着讲课,缺乏表情变化,同样会产生不良效果。严肃的表情、诙谐的表情、兴奋的表情、赞赏的表情、讨论的表情等等,应有机地交替变化。具体地讲,表情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学内容内含的情感因素和教学内容的情节作出变化。教态节奏必须遵循自然的原则、有效的原则。那些别扭的动作、不自然的表情必然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人们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到教态节奏的变化,则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教师教态的严肃,可使教学秩序井然;教师教态的和蔼,能让师生配合默契;教师富有各种感情色彩的教态,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若能适时而恰当地变幻教态的节奏,则使学生能从教师有意识的教态节奏的变换中去受到启发,从而去积极地思维,去轻松地掌握知识。
  六、追求教学节奏的融洽统一、整体和谐
  教学的节奏艺术追求整体之美。不能仅关注某些环节,而应综合考虑,全面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自然,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
  课堂教学“起承转合”的每一细节,都应缜密思考,精心设计,才能真正把一堂课“雕塑”成精美的“艺术品”。
  课堂教学的节奏要有一定的章法,它存在于每一课时自始至终的渐变之中,符合一种有生气的变化规律,正像音乐里的“渐强”、“渐弱”一样,通过规律性变化,体现出一种流动美,使整个教学节奏分明、充满活力。
  教学节奏艺术的整体和谐程度,体现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水平。优秀的教师都十分重视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来增强教学艺术的魅力。整个教学,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快慢相间,疏密有致。学生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中得到知识,同时也体验到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享受。教师在讲台上,就犹如乐队指挥,要精心调动每一种乐器,演出节奏和谐、旋律优美的乐曲。
  前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说:“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作为教学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节奏艺术,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美育功能。因此,我们应当把它提升为一种美育方式,以充分发挥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效应。
  
  参考文献
  [1] 纪大海.论教学节奏.中国教育学刊,2000(4).
  [2] 王之汉,修振怀.思想道德修养.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3] 索里·特尔福德教育心理学.高觉敷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