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基于博客的教育叙事研究:模式、优势及局限

作者:吴 翔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分类及取向
  
  所谓教育叙事研究,是指在教育背景中包含任何类型叙事素材的分析研究。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做什么,它以教育故事的形式,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教育应该做什么。一个完整的教育叙事研究要包括:主题事件;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如当时的所思所想,最后如何解决的;对整个事件的反思,从事件中提炼出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从反思中建构新的思想或经验,也就是使主题事件所蕴含的意义理论化。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这种方式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也可以在教育研究者指导下进行。它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这种方式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包括以教师的“想法”或所提供的文本等为“解释”的对象。通过教育叙事研究,可以把教师带入创新、发现、反思的生活中,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经验进行反思,提高教师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强化成功的教学技能,积累教学策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
  传统教育叙事研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叙事文本缺乏深度描述和深度解释,研究过程的封闭性,研究者太强的主观倾向性,素材收集缺乏。教育叙事研究有了一种新的取向——基于博客的教育叙事研究,它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是目前一些专家倡导的研究方法。
  
  二、基于博客的教育叙事研究的模式、优势及局限分析
  
  1.过程模式分析
  基于博客的教育叙事研究,是以博客为信息载体,将叙事报告架构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研究者多方面收集资料,选择典型个案,完成最初的教育叙事报告文本,然后将其传送到网上。各种角色的网友共享教育叙事报告,依据报告进行反思,然后将自己意见或素材反馈、提供给研究者。专家学者通过对这些范例的理性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为研究者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一线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为研究者提供更多原始素材和案例;学生也可以写下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其他同学身上的教育事件,反馈在网上,研究者认真总结分析各种反馈信息,修改教育叙事报告,再传到网上供大家共享。网友反馈信息给研究者……类似反复,最后,研究者撰写出参考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这一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2.优势分析
  (1)互动性增强,影响力扩大
  以博客为平台的教育叙事研究要求研究者不仅与被研究者之间要有很好的互动,而且与各种角色的网友也要充分互动,后者更为重要。与以书面为载体的教育叙事研究相比较,它的互动性明显大大增强。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通过与被研究者、各种角色的网络朋友的交流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提高自身的素质,深化了其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被研究者通过和研究者的互动对话,诉说真实的教育故事,使研究的结果能反映出教育规律。同时研究者予以理论的指导与建议,有助于被研究者的健康成长。相互交流、影响的网友在通过阅读教育叙事报告和其他人的留言,反思其要旨,总结其规律,从中也受益不少。
  (2)花费成本低,生产传播周期短
  免费是当今许多博客托管网站的特点,任何研究者都可以通过免费申请博客网站,构建属于自己的平台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在这个各种信息传输快速、便捷的平台上,研究者能收集丰富的资料,省却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教育叙事报告的数字化,传播范围的全球化使得更多的参与者容易保存、流通、复制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基于博客的教育叙事研究的生产和传播的周期很短,可以做到以每分每秒的速度刷新。而以书籍、杂志、报纸为载体的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一般以年、月、日为生产传播单位,还需要经过若干“守门人”的过滤,生产和传播的周期较长。
  (3)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基于博客的教育叙事研究是一个动态循环的生成过程,它突破了传统教育叙事研究封闭、静态的弊端。在一个开放的虚拟环境中,大家共享研究者提供的信息,相互交流并反馈意见或提供相关资料在博客上,研究者反思、修改叙事研究报告,再发布在博客上……最后动态地生成研究成果。网友的反馈信息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有利于研究者选择更适合于自己研究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材料。研究者通过与专家学者交流和讨论,在他们的指导与帮助下深化了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这种理论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理论参考价值。
  3.局限分析
  (1)反馈信息的真实性问题
  教育叙事研究通过典型、真实的教育事件生动地向读者揭示隐藏故事后面的教育理论,其选择的教育故事须是典型,但真实性是其前提。基于博客的教育叙事研究可以获得丰富的资源,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但我们还必须考虑这些信息的真实性。
  (2)硬件设施的制约性问题
  以博客为研究平台的教育叙事研究要求研究者和其他参与者在网络上进行讨论交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上网的条件不如人意,对于偏远山区的教师来讲,情况尤为严重。
  (3)参与者的信息素养问题
  教师的信息素养如计算机操作水平、打字速度、信息搜集能力等也影响着基于博客的教育叙事研究。在众多中小学中,老师们的信息素养能力参差不齐。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迫在眉捷的问题。
  三、几点建议
  基于博客的教育叙事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同时它也对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做好教育叙事研究,我们认为研究者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理论基础的学习
  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大致包括:后现代理论,杜威的教育民主和经验观念,文学中的叙事学理论,现象学和解释学理论,现代知识论、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理论及方法论等。从理论层面来讲,它需要研究者拥有扎实的相关理论基础作为研究的后盾。教育领域的叙事研究必须基于多学科的理论视角,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丁钢教授认为:“要想做好叙事研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伟大的作家学习’”。
  2.善于观察,勤于记录
  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教育事件的片段纪录,它需要研究者(或教师)在一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仔细观察、思考教育生活,抓住教育生活中出现的颇有教育意义的微妙的细节。
  3.深刻反思,深度描写
  “深度描写”的教育叙事,不是意味着需求描写词语的丰富或句子的堆积。描写的“深度”只取决于所描写的故事背后是否隐含了相关的教育道理或教育理论。所以研究者要深刻地思考该教育故事所蕴藏的理论思想,选择合适的叙事方式,将教育理论巧妙地隐藏在自己的“描写”中。
  4.注意交流与讨论
  在生成原始叙事报告之前,研究者同时扮演着倾听者、询问者等角色,并通过其主观性立场与叙事者共同来建构故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双方彼此倾诉和聆听,互相交换意见进行磋商。研究者还要注意与网友的交流,汲取更多人的智慧,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5.审思回复信息,总结修改
  网友回复的信息是教育叙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给研究者丰富的素材和观点。研究者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断地从这些信息中汲取营养,深化自己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挑选更适合教育理论的真实案例,总结反思并修改前面的教育叙事报告,进而写出更加精彩的叙事报告来。
  
  参考文献
  [1] 张希希.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教育研究.2006(2).
  [2] 王凯.国内教育叙事的六种语义.上海教育科研,2006(10).
  [3] 刘万海.追求事件背后的意义——教育叙事研究述评.上海教育科研,2005(3).
  [4] 周勇.教育研究的理论追求——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访谈.教育发展研究,2004(9).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