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对教学质量监控相关问题的思考

作者:林 峰




  一、与教学质量评价有关问题
  
  1.为什么评价
  为什么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询问的是评价的目的问题。我国学者把教师评价的目的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考核教师的资格和能力,为教师的聘任、晋升、加薪、解聘等提供人事决策依据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一种是用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前者一般使用的评价方法是终结性评价,后者一般使用的方法是形成性评价。
  目前,我国许多学校对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采用的是奖惩性评价,并且将结果直接用于人事管理。然而,由于奖惩性评价侧重于外部力量的压力,经常引起教师的消极甚至对立的情绪,使得评价对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大大降低,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发展性评价因为其诸多优越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青睐,并且被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然而,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只承认终结性评价的考核功能,要么只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形成性功能。
  那么,这两种评价的目的能不能统一在同一个目标之下呢?从根本目的上讲,作为奖惩性评价,目的是考核教师的教学效能,其结果是使教学效能好的教师和合格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发展性评价,是为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结果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也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两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那么我们没有必要割裂两者之间的联系,应树立统一意识,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对方的合理成分,达到既满足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要求,又能够调控教师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教学评价制度改革上,建议采取渐进式改革模式。因为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彻底否定奖惩性教师评价是不现实的,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论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还是从教师发展的角度来说都是不切合实际的。要实现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就应充分利用奖惩性机制中的积极的激励因素拉动教师自身发展的热情。
  2.谁来评价
  谁来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询问的是评价的主体问题。由于对评价主体的认识不同,目前主要有三种评价方式:一是学生是唯一的评价者;二是主要以同行专家评价为主;三是采取多元主体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由以下部分组成:一是专家的评价,二是同行的评价,三是学生的评价,四是教学管理人员的评价,五是教师的自我评价。多元评价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定,这样所形成的评价结论才更客观、更全面、更科学,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认可和采用。
  目前,在教学质量评价多元主体的各自权重上,基本形成一致意见,即学生评价权重最重,其他次之。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对象,对于教师的工作热情、课堂讲授娴熟程度、能否因材施教和言传身教、治学与做人是否严谨等方面,学生评价最具权威性,理应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来源。但是对于教师自身是否可以作为评价主体,大家的看法却不一致。有学者认为,教师评价本身也应是发展性的,其目的应是为了教师的发展,是面向教师的未来的。基于这样的认识,从教师的发展出发,应该让教师自身参与评价,以便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提高。持反对意见者认为,评价结果应用上的管理效应和功利目标不可回避,即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质量能够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在向管理部门反馈评价结果时,也完全可能给予一个并不客观的评分。本文同意“反对意见”,因为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是教师专业发展所必须的,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除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外,还有认定、甄别等目的。因此,评价主体不应包括教师自身。
  在一个评价系统中,随着评价客体的不同,学校应选择不同的评价主体。增加多元评价主体的实质是强调一种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这样,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了评价主体中的一员,既提高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信息反馈相互沟通中,又增强了双方的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和平等的评价关系,这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进行监控与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3.什么时候评价
  什么时候进行评价?一般学校都是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前大约第16周左右时间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理由有二:一是利于掌握教师在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状况,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二是避免学生因考试成绩不佳而对教师胡乱评价的现象。但这样安排,有两个弊端:一是尽管教师因为评价结论而改进教学,但受影响的也只能是下一批学生了,对于当前的学生则为时已晚;二是容易使评价目的发生偏差,认为只是奖惩性评价,目的只是考核教师,达不到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那么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一是将检查评价贯穿到平时教学过程中去,学期初组织督导员进行大面积的听课评价,期中教学质量检查时召开学生座谈会,组织对学生反映问题严重的教师进行听课评价;二是切实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目的的宣传和培训,使得教师和评价者真正理解评价的目的;三是强化形成性评价的意识,使教师教学工作开展的全过程成为评价工作的全过程。这样,教学质量监控就由单纯的事后把关,转变为事前、事中的系统监控了。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中关系处理问题
  
  1.处理好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关系
  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这两者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各司其职,既不相互包办,亦不能彼此错位。在一个理想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里,应该是由人文激励机制来产生教学过程所需要的人本资源,而由约束机制来监测并协调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与人本资源的共振。只要管理者按照以人为本的准则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作,那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内在组成部分,其功能完全可以统一在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下,相得益彰地贯穿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之中。
  2.处理好监控与服务的关系
  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强调管理的服务功能,认为管理就是服务,管理者又是服务者,要增强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才是教学管理的实质。然而,过于强调这一点容易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教学主管领导常以服务来评价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教学工作人员把服务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追求,如绝大部分管理人员忙于日常琐事,作计划、提供咨询、调整学籍异动等。服务质量是提高了,监控意识却薄弱了,监控职能基本丧失。实际上,教学质量监控是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的监控机制的运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得到保证,这也是一种服务,而且是根本性的服务。良好的监控就是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校,服务于社会——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教学质量监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良好的教学运行机制,保障教学质量。当然强调监控并不是不要服务,而是在优质服务基础上的监控,监控不能是缺少服务的监控。
  3.处理好规范化要求与个性化发展的关系
  规范化是教学质量监控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监控的规范化导向,才能促进教学工作规范化水平的提高。但是,教学工作作为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精神生产过程,是一种极具创造性又极其复杂的活动。不同的学校在办学方略、教育模式、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方面,也必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和特色。因此,在教学质量监控运行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规范化与个性化的辩证统一关系,真正做到强调规范但“管而不死”,尊重个性又“活而不乱”。
  4.处理好目前达标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要处理好目前达标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一是把评价指标与日常教学工作内容结合起来;二是把评价工作与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三是把评价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结合起来。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扎扎实实,边评边改边建,注重评价实效,不作表面文章。
  要处理好上述几种关系问题,我们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开展“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的学习和讨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增强全体师生员工的质量意识,提高和巩固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二是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三是进一步改革校内管理体制;四是加强管理人员培训;五是把评价指标与学科、专业发展、教师发展等结合起来,体现特色,注重长远,真正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参考文献
  [1] Charlotte Danielson & Thomas L.McGreal.教师评价.陆如萍,唐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 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陈航宇,陈素红.构建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设想.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6).
  [4] 王琰春等.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理工高教研究,2006(2).
  [5] 吴吉良.对教师评价目的的再思考.理工高教研究,2004(6).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