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基于情感因素的外语口语交际教学模式

作者:王克嘉




  21世纪的学生面临着信息技术的扩大、后现代的张扬、文化交流区域的扩大,他们不仅要学会信息的联结,也要学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结。现代语言教育理论高度重视外语口语交际教学,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情感因素对口语教学的影响。本文联系教学实践,探讨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降低情感过滤作用,加大语言输入和提高语言输出的有效途径。
  
  一、口语交际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起着过滤的作用,像一道屏障一样控制着外语学习者接触的输入量和吸入的输入量。即,输入量→情感过滤→吸入量→习得能力。
  影响外语学习的情感变量主要有三类,即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信心和焦虑感。语言能力的习得始于语言输入,但并不一定等于语言输入的总量。学生可能吸入语言输入量的多少是受情感过滤作用直接影响的。有明确动机的学生往往自信心足、具有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情感过滤作用很弱,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寻求更多的语言输入,并使其轻松进入语言习得机制,从而加强语言能力的习得;动机不明确或将学习当成一种负担的学生,往往具有被动消极的心理状态,不会主动地去获取更多的语言输入,即便能够理解语言输入,也难以保证其进入语言习得机制,从而妨碍语言能力的习得,学习效果欠佳。因此,输入只是语言习得的起因,而情感因素则是语言最终习得的关键条件。
  人只有处在思维活跃、不吐不快的状况下,才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将情感心理学与语言教学进行“嫁接”,进一步澄清外语学习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及其作用,开展情感教学的课堂实验研究,在情绪兴奋中展开口语交际教学,降低情感过滤作用,口语能力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1、动机(Motivation)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对知识价值的认识(知识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四个方面,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外语学习中的动机是指学生学习外语的愿望和推动力,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高动机水平的学生,其成就也高;反之,高成就水平也能导致高的动机水平。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心理学实验都表明,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
  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前者是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学生对外语及其社会生活有特殊兴趣,期望掌握其语言以参与或融入社会生活,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如获得交际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等动机;后者由外部诱因所引起,学生为了某一特殊目的,如通过考试、阅读外文资料等,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在很多情况下,两种动机同时存在,共同作用。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好奇心,喜欢挑战,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独立性;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一旦达到了目的,学习动机便会下降。
  2.自信心(Self-confidence)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评价所形成的稳定的内心体验,是对自己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看法的总和。它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能激励人们积极行动,追求一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去实现自认为可达到的成就。自信心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精神动力,缺乏自信,影响的不仅是学业,更重要的是健全人格的形成。交际性的教学特点体现在教学过程的交际化上,在同样的语言学习环境中,自信心强的学生“敢于说、乐于说”,能充分肯定自己的语言能力,对自己持积极和肯定的态度,不怕失败,大胆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不为语言错误而感到难堪;而性格内向、缺乏自信、怕丢面子的学生就会失去许多语言实践的机会。
  笔者调查发现62.9%的学生希望教师针对练习内容提供必要的词组及句型,先背诵内容丰富、有趣的句型、对话和短文,然后就背诵内容展开口语练习,以此树立言语交际的自信心,提高口语的流利性和准确性。
  3.焦虑感(Anxiety)
  学生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中出现的紧张、担忧、害怕等情绪体验和忧虑状态被称为焦虑感。担心使用外语交际时不流利、不正确,害怕被评价过低,害怕考试都会引发学生的焦虑感。虽然一定的焦虑有助于学习,但大多数研究表明,焦虑的影响是负面的,焦虑可能是外语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Horwitz等学者研究发现,焦虑感在使用外语进行口语交际活动时影响最为强烈。。
  
  二、基于情感因素的外语口语交际教学模式
  
  根据情感过滤作用的启示,我们可以建立以下教学模式来提升外语口语交际教学成效。
  1.以“激发性输入”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
  交际能力是指在真实的自然情景中交流情感、信息的真实交往能力。培养真正的交际能力必须营造自然交际的场面和贴近现实生活的话题。“激发性输入”指的是采用导入设疑、展示美景、设置情景、融入环境、阐明利弊等方式,综合利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以及电视、电影、录像、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输入真实的、能对学生产生较强吸引力的语言材料,如外文歌曲、趣味故事、诗歌、原版影片等。这些“输入”围绕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展开,以他们的语言活动为中心,引导学生了解外语国家的多元文化知识,引发丰富多样的会话主题,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应用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
  2.以“多元文化输入”传达跨文化交际信息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特定文化的载体,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进行交流。学生在使用外语交流时必须考虑语言所涉及的道德文化背景,尤其要注意中国与外语国家文化的不同点,在口语交际中融入文化因素。对异质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是避免文化冲突,实现平等交往、成功合作的必要条件。人们在思维的时候要依靠某种体系的语言材料,思维活动产生的思想也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外语思维和语感是用外语流利表达思想内容的先决条件,多元文化输入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用外语思维和交流的习惯。
  3.以“激发性输出”树立自信心
  “激发性输出”指的是与学生现实生活、亲身经历紧密结合的语言材料,或是能激发他们丰富想象力的话题。这些话题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模拟现实的口语练习中,使课堂练习中机械的口语操练转变为真实的、有意义的交际活动。教师要理解和体现学生的知识、智力、情感和个性需求,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语言活动为中心,围绕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展开语言实践,并从中获取知识、了解风情、提高应用能力,课内、课外相结合,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口语交际中不应过分苛求语音、语调、语法的准确性,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交际的积极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充分表达所思所想,引导他们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完善交际内容。
  4.以“宽松自然的课堂气氛”消除情感焦虑
  要营造“宽松自然的课堂气氛”、消除情感焦虑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首先,以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的方式开展口语交际活动,避免学生因赤裸裸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他们并不擅长的外语口语而产生的紧张、焦虑感。
  其次,采用科学的纠错机制,区别学生的失误(lapse or mistake)与错误(error)。外语学习过程中出现语言行为失误带有偶然性,对于语言交际过程没有意义,这类错误往往可以由学生自己发觉并改正;语言能力错误则带有规律性,会在学生运用语言时反复出现,一般不能由学生自己发觉和改正。教师纠错的对象和重点应为学生的错误,而不是失误。对于学生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既要避免有错必究,又不能放任自流。
  再次,实施赏识教育,松而有格,严而有度。口语交际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有主体意识的人,教师的职责是进一步增进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口语交际技能提升,实现教学目标。尤其是21世纪的独生子女是相对成熟较早、个性较强的特殊一代,要针对学生特殊的心理状况,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实施赏识教育,多用鼓励性语言,松而有格,严而有度,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建立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必胜的信心,消除情感焦虑。
  “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目光,哪怕仅仅是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
  
  四、结语
  
  情感因素对于外语口语交际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重视学生智力开发的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利用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树立自信心、消除情感焦虑等方式提升口语交际教学成效,加强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