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国外发达国家科学课程改革的动向和启示

作者:邵晋英




  20世纪世界各国经历了三次大的课程改革。其中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第三次课程改革影响最深,历时最久。在这场改革中,科学教育的改革备受关注。尽管各国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国情不同、教育体制不同,其科学教育改革的侧重点也各有差异,但对其教育的研究,无疑会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鉴于我国对科学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对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科学课程改革的状况进行一些初步探讨,以促进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注重科学素养的养成
  关于科学素养,它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科学观(包括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知能(包括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和科学行为[1]。为了保证全体学生在中学毕业后都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现代科学教育特别强调设置全国统一的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美、日、英等发达国家都把科学列为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的就是使每个学生将来都成为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人[2]。
  2.重视探究性活动
  探究性活动是科学教育的基础,它有利于学生形成个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加深对科学概念本质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具备像科学家一样的科学观念、科学方法是近三十年来科学教育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尽管目前人们对探究本质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探究教学的定义、特征,以及如何开展探究教学还存在颇多争议,但有一点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即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核心方法。
  3.以整体的眼光审视科学和科学教育,注重知识的整体学习
  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有三:其一,客观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二,整体把握知识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具社会和知识的适应性[3];其三,整体学习科学,可通过设立综合课程得以实施。许多专家认为:儿童面对的社会是一个整体,他们的生活是一个整体,因而儿童心中的世界也是一个整体。基于这些原因,在科学教育中开设综合理科,集科学、技术、社会为一体的STS课程正成为当今科学课程改革的主流和方向。
  4.在科学教育中,强化人文思想的渗透
  这也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利益和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为此,世界各国在科学课程的改革中普遍关注人文思想的渗透。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学说,21世纪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与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为特征的发展。因此,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与平衡,是世界各国科学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
  
  1.课程目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它迫使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适应新时代变化的要求,各发达国家都对课程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定位。
  (1)在课程中,态度、技能和科学方法的掌握有越来越重要的发展趋势。一般认为,课程目标由四大部分组成:认知类、技能类、情感类和应用类[4]。传统的科学教育,过分关注认知目标,而忽视后三类目标。当今世界,不管哪一类国家,在科学教育目标的制定中,都由原来单纯重视学科知识、技能的传授,而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等方面全面的培养。比如,在日本1989年颁布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明确规定小学理科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的亲近感,通过观察、实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心情,同时,对自然的事物、现象进行理解,养成科学的看法和思考方法”。
  (2)确定课程目标,要将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发达国家近二十年科学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过分统一的课程目标,由于统得过死、僵化、单一,远远不能兼顾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的差异,很难照顾到学生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从而也就不可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日本为例,统一的全国课程目标对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因此,日本文部省在1987年发布的报告中,“重视个性的原则”已被列为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而要想使“重视个性的原则”落到实处,就必须在确定课程目标的统一性的同时,兼顾灵活性。
  (3)分层次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只所以要分层次,是因为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共同需要和部分学生的特殊需要。例如,美国的STS理科课程,共设置了4个目的群,前3个是对所有学生提出的,包括各种智力类型的学生,它要求全体学生都要有适应生活的能力、关心社会的精神和职业意识。只有最后一个才是对部分学生提出的,容许有可能成为专业科研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学生获得必备的知识。
  2.课程类型
  传统的科学教育,以分科课程为主,其陈旧的内容、经院式的学习方式与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已严重脱节,远远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当今世界,科学课程正不断涌现出许多新的范式:STS课程、综合理科、新学科课程等,并日益成为现代科学教育课程的主体。
  (1)STS课程。英国是最早实施STS教育的国家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起,曾陆续推出许多种类型的STS课程,其中以1984年推出的SATIS(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课程最为著名。为了使学生学习后,能用科学的方法、态度、知识来处理与科学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该书在内容选择上,除了考虑到自然科学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中的科学概念,而且特别留意使用这样三种题材:与日常生活及现实社会有关联的问题;科学史上的人物及其发明、发现;赞成及反对的观念并存,答案不限于一个日常生活中有争议的科学、技术问题。
  (2)综合理科。1994年,据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完全统计,有26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初中综合理科,占52%,课程类型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安排教学活动的综合理科;以主题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的综合理科;以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为中心的综合理科;以概念为中心、以生活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的综合理科等[5]。
  (3)新学科课程。20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学科的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提炼,由此产生出许多新的学科。如信息科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新学科的不断涌现,促使科学教育的内容也随之调整。在美国的NSES中,涉及新学科的内容就有科学和技术、地球和空间科学、生命科学、从个人和社会角度看的科学等方面。
  
  三、教材的改革
  
  教材是课程结构的具体体现,是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因此,教材的改革历来被认为是课程改革中的重点问题。回顾历史,在20世纪60年代的课程改革中,美国的“学科结构运动”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尽管这次改革以失败告终,但其对教材的改革至今仍值得深思。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教育理念的改变,国外中学科学课程的教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降低知识的难度,强化知识的发生过程;打破学科中心的内容框架;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强化教材的工具性;加强插图的作用;进一步多样化[6]。如果说在传统教学中,教材就是学生的全部世界,那么现代科学课程则力争让世界成为学生的全部教材。因此,教材内容变得更为接近生活,接近学生,更注重教材的工具性作用,更注意按教与学的规律来编写,也更注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总之,更注重科学知识的综合化、现代化、人文化和本土化。
  四、对我国科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在课程目标的制定方面,要继续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重视科学价值观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在课程内容方面,要关注学生的经验,逐步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课程设置要从单一课程走向多元化和层次化。在课程实施方面,重点强调科学探究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在课程管理方面,要采用三级管理体制。
  此外,科学课程的改革还要重视人文化、本土化倾向,积极发挥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师资培训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顾志跃.科学教育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
  [2] 戢守志等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
  [3]齐放.国外面向21世纪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学科教育,2001(1).
  [4] 高孝传等.课程目标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郾
  [5] 谢利民等.综合理科课程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建议.课程·教材·教法,2001(1)
  [6] 高凌飚.国外中学理科教材的变化.课程·教材·教法,2001(1).
  (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