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学校因素分析与对策

作者:薛亚萍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创新人才的竞争,能否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关系到民族的兴旺与国家的昌盛。中小学生正处于创造力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创造力发展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与国力的发展后劲。而当今对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发生重大影响的中小学教育仍然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创造热情、创造欲望与创造能力,这与求新、求异、求变、勇于开拓的时代精神不相适应。中国的孩子往往会读书、擅长考试,但缺乏创造能力,奥林匹克竞赛屡屡夺冠,而有所创新、创造发明的却廖廖无几。分析、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习成绩、是否听话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首选标准
  
  提倡素质教育虽然已有若干个年头,但仍然有不少教师两眼紧盯在学生的成绩上,有以分数论学生的倾向,把学生的学习成绩视作评价学生好坏的首要标准,溺爱成绩好的学生,鄙视成绩差的学生。在这种导向下,很多学生所追求的学习目标并不是为了更多、更好地学习、掌握各种知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有所创新,而是尽自己所能获得好成绩,以得到老师的表扬、认可与厚爱,获得同学的好评。这种以分数为目标的学习,除了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外,还会使学生走上死记硬背的道路,为了得到高分,完全按教科书上写的和老师说的去学、去背,不去思考、不去创新。苏联格鲁吉亚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科学博士阿谟纳什维利的不给学生打分的实验结果表明:摆脱了分数的制约,学生学得主动而欢快,学习积极性高、解题快、方法多样。该研究表明:在不受分数制约的情况下,学生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此可知,在分数强制下进行的学习,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也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改变单纯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应该确立以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除了以成绩论学生,不少教师还以“是否听话”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重要指标。凡是“听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不听话的就是“坏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赞赏,学生就得一味地听话,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最后导致学生失去个性,千人一面,唯唯喏喏,这无疑会抹杀学生的创造热情与创造力。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创造力高的学生往往具有以下特点:他们有很强的独立性、坚持性,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观察敏锐、想象丰富、知识面广、喜好抽象思维、有敏锐的直觉,对智力活动和游戏有广泛的兴趣,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做事专心致志,敢于冒险,不从众,不迷信权威,敢想、敢做,很少受“不行”、“不准”等清规戒律的限制,在思维方式上往往标新立异,在行为方式上往往与众不同。因此,以是否听话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教师要打破“听话”就是好学生的传统观念,重视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二、以标准答案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不少老师在批改试卷或作业时视“标准答案”为评分的唯一标准,与“标准答案”一致的答案才判正确,不完全一致的答案,一律判错。有的答案其实只是殊途同归,解决方法与标准答案不同,或尽管答案与标准答案不尽相同,但有它的合理性,能自圆其说。这两种情况说明这些学生思维有与众不同之处,方法或答案有新意,是有创造力的表现,但均被判成错误。这种过分注重“标准答案”的做法,一是强化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法,使学生朝着死记“标准答案”的方向发展,不敢独立思考,不敢有所创新,思维受到严重束缚。二是强化了学生求同思维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而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其思维更具开放性、广阔性和灵活性,容易爆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所以,为了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师要打破视标准答案为唯一评分标准的陈腐观念,评分时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对学生新异的答案、新奇的解法,虽然与标准答案不尽相同甚至完全不一致,但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或殊途同归,就可以给予满分,甚至可以加分,以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勇于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新异的想法,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三、忽视课外活动与实践活动
  
  许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升入重点中学率,加班加点,随意地增加主课的课时,大搞“题海战术”,频繁举行各种考试,使学生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书本知识的学习中去,生动活泼的学校生活成了枯燥乏味、缺乏生机的生活。那些丰富多彩、富有创造性的课外活动、能引发学生创造灵感的实践活动,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而这些活动恰恰能培养学生的求知欲、灵活性、冒险性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由此可知,学校忽视课外活动与实践活动,把学生禁锢在书本知识上,会剥夺学生动手动脑与自主发展的机会,缩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空间,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并热忱鼓励他们参加科技、文艺、体育、劳动、社会等多种活动,多接触一些书本、课堂之外的东西,以拓展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空间。
  
  四、忽视与开发右脑功能有关的教学活动
  
  许多学校为了确保升学率及在带有评比性质的“统一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擅自变动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削减副课的课时,增加主课的课时,或课表上的副课常常被主课取代。这种做法不仅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有严重的缺陷,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会使学生的右脑功能得不到训练和开发,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脑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具有高度的专门化,各自负责某些专门的活动。左脑负责处理逻辑推理、语言信息,对刺激要素进行分析,是处理语言、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等的中枢;而右脑则负责对形象性的信息进行加工,是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情绪等的中枢。大量研究表明:右脑与人类的创造性关系密切,是创造性思维的场所,对创造活动有着重要作用的想象、直觉、灵感等活动都是右脑的机能。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不仅左脑发达,而且右脑也十分发达,且两者的活动十分谐调。教育中出现的重主课、轻副课的现象,会导致对学生左脑的训练过多,加重学生左脑的负担,右脑却因缺乏相应的刺激与训练,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开发,从而使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活动不谐调,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中小学务必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开齐各类课程,同时要防止主课任意挤占副课的情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提供能训练其右脑功能的活动,如提供尽可能多的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一问多答、一题多解,多组织些操作活动,让学生的手脑并用。这样方能在发展学生左脑功能的同时促进学生右脑功能的发展,使学生大脑左、右两脑的功能得到协调发展,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五、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有些教师教学思想陈旧,视学生为接纳知识的“容器”,采用输入式的教学方法,把一切都“嚼烂”后“灌输”给学生,不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不管学生是否理解,一味地灌输。对学生来说学习纯粹是机械识记,无需思考、想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只需被动地听、记,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接受状态,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受到了很大的抑制,好奇心、求知欲逐渐泯灭。久而久之,学生不想也不会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所以,学校教育要大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就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质疑问难,发表见解,找出新异的解法。要采用发现法进行教学,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解决问题,找到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与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不断提高创造力。
  
  六、师生关系缺少民主性与平等性
  
  不少教师常常以权威的形象自居,对学生不能平等以待,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命令,接受其权威的地位,限制学生发表意见,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交往、沟通,相互不理解。学生只有听、接受的份,不能有批判性、挑战性。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多地是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下降,思维受到限制,想象受到束缚,探索精神与好奇心泯灭,缺乏批判性与勇于创新的精神、能力,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所以,教师为学生创造心理自由、安全的环境,允许并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对独特的想法不批评、不挑剔,而是给予表扬或奖励,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参考资料
  [1] 宋广文.右脑功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山东教育科研,1994(3).
  [2] 学习卡片.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中小学管理,1994(5).
  [3] 徐洁.民主、平等、对话:21世纪师生对话关系的理想构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2).
  [4]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