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西方几种典型教育管理培训理念的比较分析

作者:罗建河




  西方教育管理研究主要可以划分为三大理论流派: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自然连贯主义,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又以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为先导,所以我们认为当代西方典型的教育管理培训理念主要是科学主义、主观主义和自然连贯主义的培训理念。
  
  一、科学主义的教育管理培训理念
  
  在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看来,管理活动就是一个理性地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的过程(特别是西蒙)。因此,最好的管理培训就是传授受训者解决问题的一般原则,以期为解决实践问题提供最理性的手段,这种培训理念的典范是由Ernst and Newell提出的“一般问题解决者(General Problem Solver)”模型,这个计算机模型提供了一系列可适用于许多完全不同的问题的一般解决技巧。
  科学主义者倡导的管理培训的理性模型让信奉科学主义的人们充满了希望,人们以为找到了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可以像培养技术工人一样培训管理者。而事实上,管理培训的理性模型的假设——一般原则和理论可以适用于特殊情形之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实践者如何识别某个特定的实例是一般原则的一个范例,因为真实的情境不是以一般原则的形式出现的,人们必须首先找到符合原则的范例具有哪些相关的特征;第二个问题是因为大部分按照科学方法导出的原则都是或然性的,即使断定了某种情形属于一般原则的范例也不能表明这个原则适用于这个特定的情形;第三个问题是管理者实际上是如何在相互竞争的原则之间进行选择的,这也是一个难题。因为一般原则提供经验法则意图指导实践,但是对于如何选择适当的经验法则却没有更高层次的经验法则。除了何时应用原则的问题之外,人们已经知道即使是最有效的管理者也不是按照理性程序和方法来管理的。真实世界的问题,出于它们的极度复杂性,并不是掌握了一般的理性技术就能解决的。要求管理者完全地按照理性的问题——解决模式进行管理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也可以知道,人类的推理和判断有偏爱的倾向,包括获取的偏爱、处理的偏好和回答的偏好,而这些偏向影响人对问题的解决。
  
  二、主观主义的教育管理培训理念
  
  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格林菲尔德认为,管理活动看做是一种艺术口工艺,就像管理活动本身一样,教育管理的培训活动也是一种艺术口工艺的活动,培训管理者的惟一方式是给他们关于世界和生活的某种天启的或超验的识见(vision)。管理培训是一种终身的培训,只有那些对生活——生活的讽刺、快乐和悲剧,有着某种洞察力的人才适合做管理者。但是,如何可以获得这种洞察力并遵循着这种洞察力而行事呢?格林菲尔德极力主张一种修道院式(monastery)的方案。这个方案的前提是要认识到,我们必须理解生活,而生活和人的精神是可以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在多种多样的现实中表达自己的。因此这一方案的目的将是把参加培训的管理者置于他们认为非正常和非自然的环境之中,让他们感受和领悟不同的生活形式和不同人的精神表达。其实施过程可以如下,首先将培训学员的见习期放在一个真实的修道院——这是学习过程的开始,而且这个修道院最好处于山顶绝壁上,院中的僧侣们发誓保持绝对的沉默。然后,学员们去充当酒吧间招待、保镖或者迪斯科舞厅的管理者,接着到一所精神病院中充当勤务人员或者真正地作为这种机构中的一个患者。格林菲尔德认为。学员必须充分地经历这些“修行”,这样才能给这些未来的管理者一种对他人的生活的敬畏感——对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组织现实的敬畏感。这种经验的震撼和解惑将使管理者穿透美好的想象经历残酷的组织现实,希望返程之后,他们会以更人道的术语来看待生活。
  格林菲尔德的这种培训理念,至今也没有获得多少支持者,更未发展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培训模型,实际上也难以发展出这样的模型。他的管理培训更多地像是一种个人的自我修炼,而不是“培训”。
  
  三、自然连贯主义的教育管理培训理念
  
  在关于教育管理者培训的讨论上,自然连贯主义者指出管理者培训计划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知识迁移的问题,各种管理培训的理论就是要解释知识是如何迁移的,设计相应的培训模式以保证知识的顺利迁移,强调教育管理培训是形成学员的某种认知模式。在具体的培训模式设计上,自然连贯主义比较推崇“认知学徒期”模式。“认知学徒期”的概念是由柯林斯(Collins)和他的同伴们开发的。它来自于一种认知学习理论,这种理论倡导一种情境认知,这种情境认知能够解释新手如何获得可以赋予学习者以能力和专门技巧(expertise)的实践知识。它最初是设计来解释孩子们是如何学会读、写、算的,它不同于传统的学徒模式(即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因为它所选择的任务和问题是用以阐明某些技术和方法的力量、用以给学生们练习将这些方法运用于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慢慢地增加任务的复杂性……任务的排列次序反映着变化着的学习要求……”最终帮助学生建立某种认知模式。同时。自然连贯主义学者也指出柯林斯等人并没有科学地解释知识迁移问题,这使认知学徒期模式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迁移的问题只有借助神经系统科学的新发展才能得到比较完善的解答。
  自然连贯主义学者强调管理者培训是一种认知模式的培训,并且以神经系统科学作为理论支撑,这无疑具有合理的、科学的一面。因为管理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认识活动,只有获得正确的认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所以通过认知模式的训练增进管理者的认知能力,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认识是切实可行的。然而,认知模式的培训也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人的认识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人的认识活动是在主体先存意识的控制下进行的(如主动地选择、能动地创造),这种主体先存意识。相关学者称之为“主体认识图式”。按照周文彰先生的观点,主体认识图式,从构成上说,是认识活动主体先存的各种意识状态的综合统一体。所谓“各种意识状态”,是指主体认识图式既不单纯是知识(像认知心理学所说的那样),也不单纯是逻辑结构(像皮亚杰所说的那样),而是包括知识和逻辑结构在内的主体多种意识的总体。这个意识总体的内在构成。作为主体的心理能力,有认知意识、道德意识和审美意识。将主体认识图式分为认知意识、道德意识、审美意识等,还只是理论上的分析和描述,现实的主体意识状态是一个更为复杂整体,是无法从实际上加以分析或分割的非实体性状态。在主体的大脑中,各种意识状态相互贯通、融合,浑然一体。由于主体认识图式是一个整体,各种意识状态对认识的作用。就不仅仅取决于它本身,而且还取决于它与其他意识状态的关系,取决于它在整个主体认识图式中所占的分量和所处的地位。因此主体认识的取得,决不仅仅是主体某一意识状态活动的结果,决不能认为要提高主体的认识,只要在某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