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音乐课堂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

作者:孙 娟




  音乐教育,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审美主体,音乐是审美客体,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促进主体与客体的沟通,让学生自觉投入到音乐审美体验中,以心灵感应音乐,从而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和人文感化作用。音乐的进行和发展,必须符合人们的情感发展的需要,人们才觉得音乐是美的,是抚摸心灵的艺术。
  
  一、音乐在人的情感发展中存在的规律
  
  1、音乐的节奏与人的情感关系
  人的情感源于有节奏的心率,人在平静时的自然心率为每分钟75~100次,所以大多数音乐的速度都在这一范围,让人听起来自然舒坦。即使有快节奏的旋律,那必须有舒缓的旋律与之形成对比,使音乐最终回到与人的自然心率大致相同的速度,这是音乐表现的一种标准。
  
  2、音乐的速度与人的情感关系
  音乐的快慢是音乐旋律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必须符合人的情感酝酿、启动、兴奋、激动的变化过程。每一变化都要时间,比如:演唱歌曲时,歌词的含义通过听觉,在大脑形成一个概念,再由曲激发成一种完美的情感,大约3秒。因此,歌曲演唱、演奏的每一技巧都必须是渐进的过程,才符合情感启动、发展、变化的时间过程,这种过程就是情感发展的需要,符合了这种时间需要就符合音乐的又一审美标准。
  
  3、音乐的强弱与人的情感关系
  音乐的强弱变化直接影响人的情感变化,人将感情的宣泄寄托在音乐上,就要求音乐有强弱的对比。比如:在音乐进行中重复乐句必须有对比处理。没有对比和变化,就平淡、乏味。因为,在对比中强的音乐能掀起热烈、欢腾、激动、兴奋的情感。人们有时欣赏音乐就等待这种刺激,使情感在激动的兴奋状态下得到宣泄,最终使听觉与情感在宣泄中得到了充分满足。当然,对比中弱的音乐能使人屏息、静心去感悟,得到好似雨露的滋润、细腻和甜美的情感快乐。因此,音乐的表现也就要求符合人的这一情感变化的需要的审美标准。
  
  4、音乐的特殊性与人的情感关系
  音乐艺术有自身的特殊性(音乐的非语义性、非视觉性、时空性),音乐的美有时就在于音乐特殊性,如:音乐的非语义性(不确定性),使音乐的表现没有定向性而神秘诱人,它与人的情感的随意性十分相似,并相互影响。如:音乐的声波,能引起人的身心做相同的情感波动。不管是本能对音乐的刺激产生的随意情绪,还是主观的联想产生的情绪,总之是音乐引起了人的幻想的、随意的感情。人们有时就寻求这种感情在音乐的共鸣中得到幻想和寄托。这也是音乐审美的一个标准。音乐艺术也要求发挥这一美育功能,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二、音乐课堂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
  
  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了学生“学”的方法。音乐教学的对象有两方面:一是接受教学的学生,二是所要学习的音乐。前者是人、特定的人,后者是物、广义的物。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两者都是客体,从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师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把音乐作为学习的本体,那就谈不上因材施教了,也无法达到使学生真正领悟和掌握音乐的目的。
  学校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领域)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我国学者徐碧辉在《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一文中认为“审美教育既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其方法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审美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应是既非纯感性的,也非纯理性的,而是二者的融合”。“现代美育提倡的是‘融合式教学’,“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单一传授某种知识,而是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地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界在教学方法上有“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方法”的提法,实际上是突出了教学方法的方向性。
  
  三、音乐审美意识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1、引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教学策略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对学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以及调式、调性感等感官刺激来完成。而要实施这些因素凭单一的讲授形式旨定是达不到的。因此,要求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
  第一选择模仿的教学方法。授课时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音乐作品,先由教师进行示范模仿,然后引导学生从曲调、歌曲、风格、音乐情感表现等方面进行模仿学习;通过这样的模仿活动,不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主观地进入音乐情景,直接接触音乐要素。
  第二设计感知音乐的辅助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乐谱以外的视觉符号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如: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这不但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的功能,而且可让学生直观地去感知音乐,强化音乐表象与记忆。
  第三采用基础理论相互渗透、基本技能交叉运用的教学方法。掌握音乐知识的相互贯通和交叉融汇是培养学生综合智能的有效途径。把学生所学过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交叉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和综合理解能力。比如上“合唱课”时融入“和声”的知识,上“音乐欣赏课”时增加“视唱”的练习,练习“视唱”时增加钢琴曲的“旋律”等。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加了多元的思考和多维的视角,进而提高了音乐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2、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
  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它可从培养学生兴趣、选择教材和营造教学环境等这几个方面来综合实施。针对学生的兴趣,向学生传授音乐语言音乐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听觉艺术,是用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诸方面的信息来表现音乐语言,使人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审美体验。据调查,现代学生大都喜爱通俗歌曲和现代流行音乐,这是因为它们的浅显性和易接受性,欣赏它们不需要太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其实,不管是严肃的古典音乐还是通俗的流行音乐,每个音乐作品都由表现内容、曲式结构、曲词关系、旋律表现特征等音乐要素构成。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并将作品的音乐要素讲清,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让学生逐渐找到学习音乐的基点,逐渐熟悉并掌握音乐语言,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选择好授课教材,选用具有情感高尚、立意美、情景美、形式美的音乐作品为教材,不要拘泥于某一范国或形式。因为学生审美趣味培养是通过这些音乐作品来实施的。其实在中外音乐史上,有许多古今传唱的优秀作品。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
  
  3、强化学生审美情感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
  审美情感的培养是通过创设情境来营造感悟音乐的气氛和创造性体验活动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来期待并努力促使学生以心灵与音乐沟通,激发他们的情绪,从而领悟音乐的情感内涵,让他们逐渐由生理的快感向理性的美感深化。具体方法如:
  情境导入。在分析音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如:直接通过自身的表演或播放音乐来创设情境,或通过相关的媒体资源(如多媒体等)创设与音乐表现内容的情境,或将音乐与背景资源通过文学表述创设情境等手段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审美情感。
  设计创造性体验活动。创造性体验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己的创造活动来感受并理解音乐,为进一步感悟音乐意境做准备。其活动类型可有:(1)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表演并相互进行评价,通过自身的创作和对他人的评价来强化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感;(2)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审美观点的音乐作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他们对音乐的理解用散文、诗歌、绘画、舞蹈等创作形式表达出来;(3)教师还可以通过演示一些作品和提出启发性问题来诱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音乐赏析,甚至参与到学生的表演和会话中,这样可以加深学生自身对音乐创造性的理解以及对表演和处理音乐的体会。
  设计音乐意境,音乐意境的设计可通过富有艺术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想象音乐、感悟音乐意境和理解情感内涵。授课时,教师应针对授课内容有针对行的借助美术、文学、诗歌或其他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音乐的意境中,从而进行更完整更富有艺术性的表演。音乐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已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所以,音乐教育要紧密结合现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影响音乐审美体验的因素来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让音乐教育更好地发挥美育功能和人文感化作用,更好地深化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