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连环跟进”教研模式的尝试与反思

作者:袁晖蓉




  一般说,社会学科备课组的教研活动的流程——是:“备课——上课——说课一评课”。
  时间长了之后,教师在进行教研活动时经常会觉得老套、乏味,没有兴奋点,更重要的是这种教研活动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缺乏明显的指导与深刻的促进作用,大家把组内的教研活动当作任务草草完成,组内的教研活动逐渐丧失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教师也都希望组内的教研活动有活力有新意,能帮助教师共同成长。有位教师偶然看到一篇《校本教研需要“连环跟进”》的文章,介绍给全组教师看,大家对这一教研模式很感兴趣,决定模仿“连环跟进”教研模式进行教研活动。“连环跟进”教研模式的基本流程是:①教师提出问题,集体筛选问题,提炼共性问题(教研主题);②明确活动的研究目标指向(如锤炼教师、钻研教材等);③根据教研主题和研究目标确定上课内容;④查阅与教研主题、上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建立资源库;⑤第一轮课堂与修正;⑥第二轮课堂研究与修正;⑦研究成果整理、展示、反思并准备判定下一步研究计划。它的特点:①教研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方法“穷追不舍”,在“实践一研究—再实践一再研究”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教学研究的良性循环。②教研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邀请专业人员参与研究活动,通过多层的信息交流,提升整个研究过程的质量和效率。
  
  一、教研模式的实践
  
  八年级备课组中有三位教师,甲有8年教龄,乙和丙是教龄2~6年的教师,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大家尝试应用“连环跟进”模式进行教学研究。
  
  1、教师提出问题,提炼共性问题
  历史与社会教师普遍认为,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多,时间紧,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处理教材,新课程强调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前提下,如何用教材显得更为迫切,也是当前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因此,组内教研活动的研究目标是如何用教材。
  
  2、明确活动的研究目标
  根据如何用教材的主题,组内教师确定选择一个典型的课题作为研究目标,经过讨论大家以现阶段实际教学内容为目标共同推出了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新的大一统”。这一课内容较多,知识体系繁杂,一课时(40分钟)完成有一定的难度,必须处理好教材内容,同时,为了让每一位教师真正参与教学研究,组内决定每一位教师各上一节课,相互观摩。各位教师分头查阅与教研主题“新的大一统”相关的资料,建立资源信息库。集体备课时,大家对照课程标准的解读来分析这一课的重点、难点、学生情况、教学方法以及针对各自收集到的资料、课件进行讨论与交流,在这一基础上各人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3、课堂实践与修正
  八年级有六个班,每人有两个班,备课组要求各位教师各自上一节课之后,再去观摩其他教师的课。观课后,几位教师把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及发现别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结果,三位上课教师中乙和丙未完成预设的内容,生成内容较少,甲基本完成预设内容,但结尾处非常仓促。大家围绕处理教材这一主题反思第一节课的教学。
  第二次上课,请教研员来观课。教研员观课之后,围绕着用教材这个主题对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实效的共性与个性进行点评和诊断。同时,解答各位教师的疑惑,提供解决的思路。
  
  4、总结整理与反思
  两堂课之后,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设计的修改和教学反思挂在校园内部网上展示出来,这是教师们的第二次反思,摘录如下:
  甲:“第二次上课比第一次上课要轻松,我对如何用教材心中更有底气。这节课我紧紧抓住课标——列举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与人物,说出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来修改教学设计,扣住教学重点——汉武帝为西汉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来实施课堂教学,以对汉武帝和张骞的评价来拓展学生的能力。这样教学思路更为清晰、顺畅。另外,自己上过一节课后,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去听别的老师的课会有较强的针对性,尤其对自己处理不好的内容有了相应的对照和参考。我觉得自己在用教材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内容的取舍上有自己的主见,有相应的果断。”
  乙:“第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些面面俱到,过于细致,什么都想讲,什么都没讲清楚,听了别的教师的课后,第二节我指导学生重点梳理西汉为巩固新的大一统的措施,分析大汉帝国的治国策略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借鉴作用,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与拓展,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可能受第一节课的影响,害怕时间又不够,内容完成不了,教学各环节之间有些赶,感觉自己在主导课堂,想放开又害怕放开,怕自己收不回来。从整体感觉来说,我自己认为有进步。”
  
  二、这一教研模式实践后的反思
  
  1、对“连环跟进”教研模式的原理和指导思想的反思
  如果我们不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而是简单地模仿,往往效果不佳,半途而废。其实,这一模式的原理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理论和实践的螺旋式上升关系,我们都知道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从“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中形成并成熟的。而“连环跟进”教研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主题课例为载体帮助个体教师进步与成长。我们从事这种教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优化常态课,促使每一位教师跟自己对比都有进步,面向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另外,教师并非真正没有教研的热情,教师的教研热情来源于自身的教学需要。如果教研活动对教师教学确实有帮助,教师是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全身心地投入的。在教师教学活动中,常态课才是主流。教研活动如以常态课为起点,从中发现教学问题,梳理出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常态课的教学效率,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真诚、互助、和谐的教研氛围也会逐渐形成。
  
  2、对这一模式中专家引领的反思
  无论是备课组的教研活动,还是教师的教学研究,都需要一种符合教师需要,能促进其专业成长的专业引领。在本次活动中,教研员作为专家参与了教师们的第二次上课。课后议课时,他请上课教师思考这么一个共性问题:为什么每一位教师单位课堂教学时间都会很紧张,原因是什么?深究下去,只有一个原因,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的发挥,教师们是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生学,教师讲的多,课堂放不开。我们都觉得处理教材难,不知怎么用教材,是因为我们心中没有底,不清楚哪些应当讲,哪些可以不讲,所以就把书上的内容完完整整都讲,如何处理教材,如何用教材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我们教师自己首先要思想解放,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如果让我来上这一课,我先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如汉武帝、张骞等,然后让同学归纳这些历史人物的活动,讨论这些活动对历史产生的影响。我打破了教材的编排顺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给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