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素质教育功能初探

作者:刘伟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素质教育功能
  
  1、德育功能。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育人因素,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理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以古琴为依托的,所以不仅深遂感人,而且历久弥新。可以说,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之品都互相沟通,而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显然,让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史,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报效国家的宏伟志向,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2、智育功能。(1)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先认识古代文化中的美学规律,学会观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和认识规律,进而掌握传统技巧。(2)注意力的培养。注意力是获取知识的关键一环,对知识的获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耐心地讲解学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调动学生的信心尤为关键。中国传统文化是个聚宝盆,它高屋建瓴又美伦美奂,传统文化中处处体现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智慧。学生是乐意学习传统民间艺术的,他们在这里找到了久违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学习的过程也是用心体会传统文化、与之交流的过程,也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认为它对于完善自身的素质具有重要的价值,从心底认同这一课程,才能说我们的教育传承工作落到了实处。
  
  3、意志品质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能使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由不自觉转为自觉,良好的意志品质也会随之悄然形成,像春风春雨润泽下的百草,焕发出盎然生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群体性的,是要求很多人去做的,它同样要求在更大群体中普及和传承。长久以来,由于民间艺术与公众的距离还是很大的,民众与民间艺术的接触仅限于欣赏,加之一部分教师不认可这种俗文化,因此民间艺术在我国教育体制内长时间不能获得与西方艺术等同的地位,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观点与态度。为此,一些有识之士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反复大声疾呼:“将民间美术内容纳入到中小学美术课本中去!”目前也有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学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从娃娃抓起的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从2007年1月起,邀请中国民问艺术家、该区剪纸艺人张保俊走进中小学课堂,为学生们免费传授民间剪纸技艺;在陕西省延川县,剪纸已列入小学教学大纲,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程,成为为期三年的“延川中小学剪纸艺术教育计划”的一部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民间艺术大师能够教授给孩子们的可能只是些技艺,同学们与民间艺术的心理距离的拉近还得依靠教育工作者的循循善诱。在中小学中开设民间美术实践课程,正是基于以上目的。在青少年心中播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种子,传承民间文化的样式,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才能恢复它存留下去的文化土壤。所以说,教育传承是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之外的另一条有效的保护传承的途径。
  
  4、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个人对他人的认识、对社会的态度、对世界的看法。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区里,不能离开社会,人的言语、行为和经验来自生活于其中的社区。人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获得生活与学习的快感,体验探求世界奥秘的享受,展示人类创造的快乐,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一员、推进社会进步的一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化与传承强化着社区成员的言语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一个社区群体或国家民族的文化心灵和情感。
  
  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实质上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创新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素质教育提供大量的知以来源和创造素材。神话传说、故事谜语、史诗歌谣、谚语绕口令等为学生的人文教育增添丰富的内容;民众游戏、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等调剂人的生活和心灵,获得娱乐、宣泄的体验;服饰习俗、饮食习俗、居住习惯等提供人的物质生活享受;民间科学知识、民间工艺技术、民间医药等是学习、研究的宝库。学习工作之余,听笑话、讲故事、做游戏等获得放松和休息,唱情歌、跳舞蹈等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够满足的遗憾。从这个意义上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实质上就是素质教育。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对策
  
  1、确定适当难度的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无须用高考成绩作为最后评判的尺度,只要能给学生一定的实用性知识,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教育课程应低难度,多活动,重实践。开课前必须了解学生在必修课所学的文化知识与所讲的选修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有联系的知识,使学生既运用了必修课中的知识,又获得了必修课中学不到的新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使学生感到学有所成,有所得。
  
  2、选择与当地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作为选修课课程。要突出与当地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作为选修课课程。就这门课而言可开设的选修课很多。如民间文学、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技能、农家风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因及其发展前景等等。但非物质文化遗产选修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而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突出重点。
  
  3、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弥补缺乏实物设备与文字资料的缺陷。电脑引入教育领域后,教育事业发生了重大的飞跃,因特网上有各科所需要的信息,电化教学设备的实物投影可以把各种图片放大,就古陶瓷制作工艺课而言,国家珍藏大量珍贵瓷器等信息与民间流散宝贵陶瓷器皿资料,陶瓷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人作伪方法与识别鉴定都可以从电脑中获取。
  
  4、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急需制度化保障。学生们身上潜藏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只要把它们激发出来,现在这批年轻人就会成为非物质文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