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个性化作业设计遭遇的困境及突围

作者:万荣根




  新课程实施以后,作业的价值被重新审视,其功能被拓展,其中个性发展的功能已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探讨如何设计个性化的作业已开始成为热点。确实,作业的个性化是非常诱人的,但在目前,通往这条路难免遇到一些困境。
  
  一、个性化作业设计遭遇的困境
  
  1、班级人数
  目前,我国中小学班级人数多数都超过国家规定的40~50人,有的甚至出现超大班级。班级人数多是设计个性化作业的“天然”障碍。班级人数多,在课堂上,教师无法让每一个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充分表现自己,尤其是表达自己的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此外,班级人数过多,教师的工作量自然增大,即使是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握住学生在认知、能力和情感方面的需求,教师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学生设计作业。
  
  2、教师的时间与精力
  现在教师的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一般的教师每周基本课时量有十几节,有的多达二十几节,教师还要备课、辅导答疑、管理日常班级活动、做点家务等。再加上上级部门及学校的检查,教科研、各项等级评估等工作,老师们往往忙得天昏地暗,连休息的时间都很少,更不用说有时间去考虑作业改革的问题。此外,一般的教师要担任1~2个班的课,或1~2门功课,也有不少教师多年级、多学科任课,同时上2~3个年级的课,也有的一学期连续担任2~3门课程。
  
  3、教师的知识和能力
  要设计出个性化的作业,除了充足的时间外,还需要教师有很高的素质和能力。其一,需要教师有完备的知识体系作支撑。其二,教师还要掌握教学论、认知心理学、课程论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捕捉学生的个性差异信息,在设计作业时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个性需求。其三,需要教师很强的专业能力。个性化作业设计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全面把握学生的迥异的学习需求,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它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诊断能力,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困惑,设计作业犹如开药方,对症下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它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创造力,能全面把握教材,驾驭教材,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找到契合点,设计出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释放的作业。此外,个性化作业的设计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教师独立完成。显然,要设计个性化的作业难度大,操作起来困难,一般的教师是难胜任的。
  
  二、突破困境的策略
  
  1、设计自主化
  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选用自己的方式来完成。笔者认为这是解决班级人数过多以及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的问题的有效办法。自主设计作业实际七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表达和满足自身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所谓自主设计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自行设计、选择、确定适合自己‘需求’的作业题目内容及其数量,按一定的计划和要求独立完成”。学生自主设计作业不但减轻了教师工作负担,其针对性更强。学生可以把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如“难关”和“困惑点”设为作业内容,也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设为作业内容。这样的作业既可以查漏补缺,攻克“难关”,也可以挖掘自身学习潜能,深入探究问题,满足自己的学习兴趣,体现个人价值。此外,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设计作业。如两位同学或者小组间彼此设计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作业题”来考考对方,按“要求”完成后,彼此间再进行批阅和探讨。这种设计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显然,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自己来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既可以避免作业的划一性所带来的“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也可以避免为了“按时完成作业”,抄袭别人的作业或乱做一通敷衍了事的现象。又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自主、自由的学习时间、空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体验到做作业的快乐,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作业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作品,变成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自己学与思、才与情的场所,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的舞台。有必要指出的是,自主设计作业,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随心所欲,教师可以放任自流。教师应是旁观者、诊断者,而不是清闲者。在学生设计有困难时,应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师应明白“指导即解放,旨在帮助儿童最充分地发展自己、实现自己,而不是从外部对儿童施加压抑和限制”。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但决不能包办代替。
  
  2、管理弹性化
  “没有时间啊!——这是教师劳动中的一把利剑,它不仅伤害学校的工作,而且损及教师的家庭生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编制实施弹性化管理。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灵活确定教师人员编制,做到用人不养人。这样不会因教师编制不足,导致一个教师承担两个甚至三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出现教师一天总是在不停上课、教师没有闲暇来思考自己的教学问题。二是学校对教师时间进行弹性化管理。坚决杜绝像目前不少中小学那样,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和“封闭式”管理,教职工要“坐班”,每天要签名五次,且只能到放学时间才能出校门。这种“专制”式的管理、“刚性”管理看似管住了教师的时间,但因缺乏人文关怀,易使教师陷于外部的规范之中而不能“动弹”,易造成教师自主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丧失,导致教师对管理者的权力失信,甚至引发对抗,这是难以长久奏效的。因此,学校管理不应管得“过宽”,即过于精细化、标准化,将制度触角延伸到各管理层次的每个角落中。这样,教师会忙于各种检查,应对各种考核,以及进行各种比赛,教师的时间会被挤占,被切割。当“教师的空闲时间越少,他被各种计划、总结之类的东西弄得越忙,那么他对学生将要无物可教的那一天就来得越快”。为此,学校应实行弹性管理,建立长效考评机制,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为教师“减负”,减少不必要的事情牵扯,把时间还给教师。在固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工作,完成必要的日常事宜后,教师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方式,或反思教学问题,寻求教育良策,思考作业设计,或家访、辅导、“充电”等。弹性管理的实施,可以让教师赢得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能够更好地安排时间,为作业个性化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时间保证。三是教师自身要高度自觉,有上进心。只有那些有自控能力、不断追求上进的教师才会珍惜自己的时间,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当然,有足够的时间,只是为教师设计个性化的作业提供有利条件,但能否设计出个性化作业来,最关键还在于教师个人专业水准的高低。
  
  3、提升专业水平
  专业水平是解决班级人数过多的问题以及教师时间与精力问题的关键因素。专业水平高,教师能力强,效率高,教师用较少的时间就能设计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作业。反之,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教师难以设计出个性化的作业,只好走“题海战术”路线。即使要设计出个性化的作业费时也要很多,故往往有时间不够、力不从心的感觉。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是设计个性化作业的关键因素。为此,其一,教师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以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不应把眼光局限于教材、教参、辅导资料上,而应理解并熟练掌握本学科知识体系的历史、现状,对本学科发展最新成就和趋势有基本的认识和价值判断,尤其是要认真学习、领会本学科的新课标所蕴含的新理念。当然,教师在“耕好自己的田”的同时,还应努力“种好别人的田”,即钻研相关学科的知识。只有这样,在设计个性化作业时,教师才能自如地转移他的关注点,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不同学习需求,而不会为“学科知识”所牵扯“腾不出手来”。也只有这样,教师设计的作业才能在知识方面应对、满足学生复杂的、各异的学习需求。此外,教师还要领悟教育学、心理学、学习论方面的知识,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样有利于教师在平时更好地观察、研究学生生活情趣、性格、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把握学生认知方式、学习风格、学习策略的不同,在课堂上“诊断”他们在认知、能力、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设计作业时,有更强的针对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其二,教师要善于反思,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反思意味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诚面对自我,对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追问,以锻炼自身的临床诊断能力,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要设计出个性化的作业,教师的反思应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问题为出发点,以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自己的教学,以使自己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领悟“以生为本”的教育真谛。此外,教师要反思自身作业设计的不良习惯,应“从学生眼中认识自己”,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反应中、从学生的日志中、从学生课后的批评中、从同行的感受中,反思自身作业设计的“得与失”,体验创新的“欣喜与遗憾”,并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设计出让学生潜能得以释放、个性得以飞扬的作业。与此同时,自身的专业能力也获得不断成长。
  总之,作业设计在走向个性化的过程中,要突破它遭遇的困境,需要学校及上级部门的支持,需要弹性管理为它开路,需要教师较高的专业素养,才能最终到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