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作者:王道福 冉 毅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结合本校的教育理念、自身特点以及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条件,通过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等方式开发学校课程的活动。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个体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建学校办学特色。由于农村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资源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大多数学校还没有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薄弱环节。为了推动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本文以发展学生个性、创建学校特色和服务农村经济为切入点,探讨基础教育阶段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农村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保障农村地区、农村学校和农村学生的课程需要,课程的规划、选择和实施都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就课程主体而言,学校是课程的决策主体,决定着课程开发的方向;教师是课程的开发主体,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学生是课程的消费主体,决定着课程的选择。因此,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由农村学校自主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必须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选择。
  
  2、适应性原则
  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是为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提出的新要求而开发的课程。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与现代科技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要赋予课程新的时代特征和因地制宜的区域特征,开发出服务农村经济和农民生产生活的数学课程。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要增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类课程的互补性,更要增强课程体系对现代农业发展总体的适应性。
  
  3、实践性原则
  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以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为主要任务,课程开发必须精选农业生产中适用性强、操作性强的内容作为课程,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体现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的区域特征和学科特点,激发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力。
  
  二、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
  
  1、需求主导模式
  需求主导模式是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选择与农村学生现实需要、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相契合的知识经验组织课程的开发模式。采用该模式进行课程开发时,应先调查学生“喜欢什么”、“希望得到什么”,然后根据实际需求开发课程。
  
  2、目标主导模式
  目标主导模式是为创建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文化传统设计课程的开发模式。采用该模式开发课程时,要先确定特色创建的层次:是在操作层面上创建“怎样培养人”的特色,还是在思想层面上创建“培养什么人”的特色,然后才能根据目标层次决定开发的课程。
  
  3、条件主导模式
  条件主导模式是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选择与当地经济紧密联系的知识经验组织课程的开发模式。采用该模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应优先考虑学校的师资、设施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在确定“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农村的土壤结构、气候特征、产业结构和农业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
  以上三种模式的开发程序基本一致,由“研究——开发——推广”三个环节构成。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环节,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必要条件。研究环节包括建立组织机构,编制《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确定课程目标、建构课程框架、编写课程纲要和培训课程师资等工作任务,研究过程要考虑全体学生未来的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现状,分析学生的课程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明确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开发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环节,包括教材的初编、试用和修改,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开放过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依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撰写《课程纲要》,选择、确定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说明教学活动的具体设计、教材教具、人员安排和分工,追踪实施效果,收集反馈意见,修订课程。推广是将研究开发成熟的课程在全校范围内使用,形成学校的特色课程。
  
  三、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
  
  丰富性课程是开发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具有互补性的校本课程,以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激发数学兴趣,弥补国家和地方课程之不足。农村学校数学丰富性课程的开发可以从学生“身边的数学”着手,利用学校原有的数学兴趣活动、数学游戏、奥数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水电气消费、节约方式选择以及数学与生活空间、数学与交通等数学现象作为课程内容,体现生活中的数学和数学的生活化。
  发展性课程是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农村学校数学发展性课程的开发可以选择速算、巧算、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图形变换、推理证明、数学建模、数学方法等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获得数学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发展。
  适应性课程是为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而开发的课程。课程内容可以选择与农民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土地测量、金融信贷、项目投资、种植养殖成本核算、工程预算、生产效益预测等知识或编写《理财教育读本》,让学生亲自感受数学知识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开阔数学视野,提高数学能力。
  
  四、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
  
  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主要通过课程选择、课程改编和新编课程三种形式进行。课程选择是校本课程开发最普遍的活动,是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计划的过程。目前基础教育阶段国家课程主要有四种版本,农村学校应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该校实际的教材资料。改编是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具体课堂情境的过程。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建构特点,结合农村学生生活经验,通过重组、换例、整合、补充和拓展等方式弥补教材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差距,减少知识分割,分解疑难问题,拓宽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内化价值观和掌握技能的机会。新编课程是学校结合本校的资源优势和办学宗旨,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开发新的课程。
  
  五、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措施
  
  1、建立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
  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管理机制,提升课程开发的管理水平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保证。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要把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制定“校本课程管理细则”和“校本课程评价指南”、落实课程开发的决策程序和监督机制作为重要任务,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发课程,防止课程开发半途而废。
  
  2、完善课程开发的激励机制
  我国长期执行国家课程,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和风格。由于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新的课程,给教师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广大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之后,也并没有因此获得相应的职称晋升和物质奖励,所以课程开发的动机和意愿无从产生,课程开发仅作为一项任务在完成,课程质量难以保证。要提高教师对课程开发的投入和参与程度,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学校不仅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课程资源,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3、改善教育的评价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遇到阻力的另一个原因是校本课程的内容尚未纳入国家考试,由于当前农业生产效率太低,农村学校的家长和学生依然把跳出农门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和家长对服务农业生产的校本课程不感兴趣。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要走向成功,还需加快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