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文化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张建平




  1980年《世界教育年报》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教师专业化的目标:一是把教师视为社会职业分层中的一个阶层,专业化的目标是争取专业的地位与权力,这种把教师放在整体社会结构中的分析是社会学者的研究取向;二是把教师视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专业工作者,专业化的目标是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这是教育学者所追求的。其实,教师专业成长是一种综合成长,涉及许多领域,笔者曾撰文,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教师专业成长过程是教师培育专业理想、形成专业自我、产生职业认同、提高自我效能、激发成就动机的过程。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教师职业从兼职到专职,从专门、专业到专业化,是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教师是文化的产物,同时,教师又通过劳动推动着文化的发展,教师专业成长过程是在文化输入、文化传播、文化批判、文化创造等文化实践活动中进行的,其成长的最终内在目标是形成教师专业文化。
  
  一、文化内核:一种理解教师专业成长的向度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意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后引申出多种含义。除把“文”看作文籍外,还有修养和德行之意。“化”,本意为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出教行迁善之意。国外,“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为农业时代人类的耕耘、耕作,含有对自然界开拓之意,后来指对人的身体、精神特别是艺术和道德能力和天赋的培养。现在,学术界一般把文化区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关于广义的文化,比较普遍的认识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关于狭义文化,则较普遍地把它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文化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但是,文化并不是一种被动的创造物,当它作为一种成果被创造出来以后,便会对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人类文化再发展、再创造的基础。从起源说,文化是“人化”,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说,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正因为如此,文化与人的发展是始终结合在一起的,两者是一密不可分的连续体——人的创造性的主体活动使文化日益丰富,日益丰富的文化又使人本身不断向“自由王国”迈进。卡西尔(E.Cassier)在其所著《人论》一书中所力图论证的一个基本思想实际上就是: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教师承担着继承与传播文化的主要任务,其前提是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文化教育,掌握文化的主要观点,具备本专业的知识,可以说,文化发展了教师的知识素养,培养了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文化还提出了教师形象的共同要求,处在同一文化领域或相近文化领域中的教师,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都有相似性;文化的革新,如社会文化思潮以及各种文化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也迫使教师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运动、中国新文化运动等,就是很好的例证。教师是文化的产物。同时,教师又通过劳动推动文化的发展。在继承、接受文化的基础上,又通过文化的选择、传播、整合、创新等实践活动,完成着自己的历史使命,也正是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着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文化实践:教师专业成长的真实平台
  
  依照教师专业结构,教师专业成长包括教育观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等不同层面;根据教师专业结构发展水平,教师专业成长可有不同的等级。
  教师专业成长过程是社会系统中多主体共同努力的过程。因为它涉及到教师职业地位的改变、职业报酬的提高、教育权力的划分、教育资源的配置、教师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必然受到社会多层组织机构的制约,也必须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教师专业成长不是一味地追求专业地位,很重要的是关注教师的教学品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是教师内在专业内容不断丰富的过程。赫伯斯特在总结美国师范教育发展史中认为:“我们已经犯下的最大错误是一味地追求公共教育中教师地位的专业化,而忽视了培养我们课堂教师教学实践的专业化。现在需要的是把两者协调起来,使我们的教师像真正的专业人员一样发挥作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还是形成专业自我的过程。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我们’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刻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凯尔克特曼则进一步用“专业自我”概念来说明教师的专业素养,认为自我是一个复杂、多维、动态的表现体系,是人和环境之间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感、任务知觉、未来前景。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以文化为对象,又以文化为载体,其结果是被激活的文化和教师的发展。这一过程的实现是在文化输入、文化传播、文化批判、文化创造中进行的。
  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首先是通过文化输入,主要是通过濡化进行的。濡化(enculturalion)是部分有意识、部分无意识的学习过程,靠老一代指示、引导并强迫年轻一代接受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文化教育学派的奠基人斯普朗格指山,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它是使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个人心灵与优良的“客观文化”适当接触,把“客观文化”安置在个人心灵中,使其能成为“主观文化”,旧有的、已经形成的那些客观文化才能转变成为一种新的生动的、创造的主观文化。教师“闻道在先”、“学业专攻”、“严格培训”的过程,其实质上就是文化输入的过程,通过濡化,内化教师职业价值、获得教师职业手段、认同教师职业规范、形成教师职业性格。
  在文化传播中,教师一方面把经验、知识、技术、思想、方法等传递给他人,另一方面,教师又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补充、发展、丰富原有的经验、知识、技术、思想、方法,进行新文化的创造。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文化再生和文化创造的能力。教师站在文化发展的前沿,重视以新的科学发展的知识武装学生,向他们介绍各种新的学术流派,学校还通过校际之间、地区之间、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提供可选择的文化样式,形成丰富的文化格局。文化传播不仅受社会共同意识的制约,也受教师个体社会心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文化传播中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