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论教师知识共享的障碍与应对

作者:黄俊丽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1、教师知识共享的内涵
  知识共享的研究始于西方企业界对知识管理问题的研究。它是指个人所得的知识通过各种交流形式和传播途径与组织中其他成员共同分享的行为过程。圣吉(Senge)认为,知识共享意指协助他人发展有效的行动的能力,以及协助他人了解某件事的个中原委,其主要目的在于知识共享而帮助他人学习的历程,表现在一方真正愿意帮助他人去发展能力的行为,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巴尔托等人(Bartol&Srivahava)认为,知识共享是个人分享给其他人与组织的信息、观念、建议和专业技术。我认为这种界定比较符合教师专业发展。就学校而言,教师将自己与专业相关的信息、观念、建议和专业技术传播给其他教师,其他教师将从中得到分享,并引发他对专业发展的思考。因而,教师知识共享是指在学校情境中,教师之间运用语言、符号、行为、信息技术等多样化的沟通媒介通过多种互动方式进行的教师专业知识的外显、传递、吸收和重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彼此之间相互交流个人创造的实践性知识,使知识由个人的经验扩散到群体的层面,从而推动教师彼此间的相互学习,激发群体智慧,发展教师有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2、知识共享的理论基础
  目前,学术界公认的理论基础是现代知识观。波兰尼曾对传统的知识观进行了批判,他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一种是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显性知识。另一种是不能系统表述的默会知识。”他认为默会知识是一种难以用形式表达且通常专属于个人的内在知识,包括个人信念、洞察力和价值等。根据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所有的知识都包含一个默会的维度,在每一种外显知识的背后均存在一整套没有表达出来的隐性的假设与信念。要想实现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的延续与再生,知识的共享都具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是班杜拉最早提出来的社会学习理论。他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环境的交互作用,并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概念,即人的社会性行为可以通过观察或模仿榜样而习得。个人通过观察和模仿周围的角色范例,可以获得很多有关如何表现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得到了共享,使得个人的实践经验与学习心得较容易地在集体范围内传播,从而实现了个人学习到社会性学习的转变。
  再者,杜威提出的“从做中学”的观点也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隐性知识的获得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地体会、与别人的交流中不断地反思,才能将外显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从做中学”使得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体验中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它关注的是学习者在实践中的做法和表现,重视的是输出,而非输入。另外,教师知识共享体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移的哲学主题,也符合社会建构主义通过对话和协商建构知识的主张;此外,分布认知理论、符号互动论等也为教师知识共享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教师知识共享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
  
  教师知识共享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致使知识共享无法顺利实现。其困难和障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教师个人来说,缺乏知识共享的信任和意愿
  传统教师文化视教育工作为高度个人化、靠个人诠释与表达的活动,是教师个体独立面对、自主决策的过程,教师孤立于教室王国里单打独斗,欠缺社群共同学习的态度。教师之间缺乏一种能促进知识交流、共享与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氛围,缺乏相互信任、自觉合作、自由交流、自主共享的价值观。有的教师即使有合作的机会,也未必愿意把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与他人分享,许多学校尚未形成完善的鼓励知识交流、共享与创新的教师文化,教师实践性知识缺乏互动、转换与创新的人际环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这样的体会:人们常常关心和乐于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不愿意以自己的利益为代价做出妥协和牺牲,存在利己主义的思想。从而无法形成合作与共享的学习共同体。
  
  2、从学校层面上来说,缺乏合理的管理与评价激励机制
  首先学校太过细化的制度以及滞后的教师评价机制导致教师教学工作的机械化,思维固定化,这些对知识的共享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在此环境下教师之间的竞争使教师对名誉、利益看得过重,他们常常回避对他人的帮助,垄断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拒绝与他人分享,从而阻碍了教师团体专业的发展。其次传统的学校科层组织强调职能的分工和部门的分工,依照教研组或年级组来组织教师,这种僵化的程序和规则使教师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造成知识流向单一。阻碍了纵向的互动式沟通和交流。再者,在时间方面,以节次为单位的课程安排,容易造成工作的零散,使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学习的时间;另外,这种知识共享的障碍不仅存在于学校内部个人与小组间的互动,还类似地存在于学校与外界环境其他组织的交流互动。而且升学考试成绩的评比与竞争同样阻碍了各个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从技术层面上来说,缺乏有效的、相应的共享渠道
  目前许多学校物质技术基础薄弱,缺乏知识共享的技术平台,缺少有效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没有建立教师资源库,教师甚至不会操作电脑或上网查阅资料,所有这些将无法帮助教师跨越时间、空间和知识的数量及质量的限制,从而阻碍教师之间知识的互动交流和共享。
  
  4、从知识本身的特性来说,存在难以系统化共享的隐性知识
  教师的个人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用文字、公式、图表等形式化符号进行编码的结构化知识,易于被主体共享。而存在于教师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难以明确地被他人观察、了解,也无法用言语表达或只能用言语进行部分表达。尽管它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由于其非结构化和表达、表现形式的模糊性使得其难以系统化地为大家共享。另外,不同类型的知识转移的难易程度以及在转移媒介、工具、速度和效率等方面也不相同,这也给教师知识共享造成了障碍。
  总之,教师知识共享存在的困难与障碍,既有教师个人因素,也有学校层面的原因;既有利益的考量,也有文化的影响。但我认为,那些深植于教师个体思想深处的价值观念以及教师作为感性的人在其面对新的挑战时自然而然出现的情绪反应是其中最大的阻力。
  
  三、应对之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共享策略
  
  1、培育知识共享的理念和文化,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信任
  知识共享文化就是对知识共享有益于学校和个人的发展这样一种价值观的广泛认同以及实践这一理念的行为。培育知识共享文化就是要让这种价值观深入到学校全体成员的心中,使教师自觉地甚至是下意识地用这一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自觉地共享知识。信任是教师合作的前提,因而要培育组织成员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