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当代教师教育理念阐释

作者:赵 伍 李玉峰 陈 香




  教育观念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背景,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任何教育都不可能离开教育观念,因为它是实实在在的,并顽强地、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因其如此,我们有必要讨论现代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观念。现代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观念有赏识教育理念、问题意识理念、注重过程教学理念、主体性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意识、教育研究意识。
  
  一、教育研究意识
  
  林崇德教授认为,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教育改革方面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是提高其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从近年来的研究看出,中小学教师参加教科研,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二、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高度肯定和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中外学者所共识。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是对学习中的问题意识科学而辩证的阐述。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问题意识这么重要,但我国的学生的问题意识实际状况却是无疑可问、不敢问和没有机会问。作为现代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四个方面。1、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生树立信心,敢于发问。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爱问。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3、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4、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三、注重过程教学理念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它对当今教育者提出了如下要求:首先必须树立人本的学生观。现代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教育不再是为了谋求一纸证书,而是为了开发学习者的个体潜能,教育也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就业”,而是一种贯穿于学习者终身的活动。其次要树立综合的课程观。随着分科课程局限性的逐渐暴露和人类活动领域中综合性的问题的不断凸现,以及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与方式的口趋多样化,要求更高层次的综合课程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更高层次的综合课程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分科课程的抛弃,恰恰相反,它是建立在传统分科课程基础上的。因为没有学科的分化,没有分析性的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综合化便无从谈起。第三是发展的评价观。评价更重视学习的过程性、形成性。由甄别和遴选转向激励和发展,即把学生学习的成果,比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方案设计、制作等以及形成这些成果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评估学生的重要依据。
  
  四、主体性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是指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和学生的主动精神。在学校里,素质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承受者与体现者,他们既具有一定的素质潜能,又亟待把自己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我们不能离开学生主体性来谈论素质教育,也不能无视学生的主体性而实施素质教育。主体性的内涵包括自主性、选择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人。同时,要留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即留下自我选择的空间、时间和内容,让他们自主选择,相信他们有能力去进行选择。当然这绝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上,启发引导、培养他们的过程。培养创新的意识能力和精神,这是素质教育主体性的最高层次。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在较高的层次上得到充分发挥。
  
  五、研究性学习意识
  
  当代基础教育,应当是学生素质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中的重点内容是对学生道德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性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完全渗透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曾强调过的: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性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个体而言,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爱因斯坦强调的也正是今天素质教育要培养的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只有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这里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态度、一种方法。简单内容的学习同样具有探索性,而复杂、深奥知识的学习照样可以是机械接受。我们可以把知识变成思想,也可以将思想变成知识。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对教育、教学所持的理念。
  
  六、赏识教育观念
  
  赏识是一种心态,一种教育者的精神状态。赏识教育是源于上一代对下一代的爱,发现并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造就教育者自身的赏识心态,落实到孩子、学生与父母、教师健康互动、幸福成长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对学生尊重的教育,是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的教育。尽可能少责备和惩罚学生,尤其是那些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应该多给他们关心、鼓励和赏识。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公开地予以肯定,学生就会越来越优秀。当一个人被认可、被信任、被尊重时,他的爱心、善心也会不断地被强化,自尊就会逐渐地提升,当一个人具有了自尊、自信,这个人就会走向真、善、美的境界。
  赏识不仅仅是方法和思想观念,它更是一种教育者的思维方式、信念以及心态。方法观念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一旦你把赏识升级为思维方式、信念和心态,教育就会呈现不可思议的成果。当我们有一个赏识的心态时,我们就能更积极地看待生活、看待事物;当我们有一个赏识的心态时,我们就能使自己不被生活的那些挫折、痛苦、不如意所累,而有一份超然的享受。教师的评价能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往往老师一句体谅的话能使学生情绪稳定下来,恢复信心,几句引导暗示的话能帮助学生冲出迷雾,走出误区。教育者以愉悦和信任,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愉快的、催人奋进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其次,赏识教育的原动力源于对生命的尊重,通过赏识教育可以使教育对象珍视健康、善待生命。另外,学生通过成功的欢乐,可以获得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技巧都足无济于事的。再次,它可以维护儿童的自尊,挖掘儿童的潜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赏识教育就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它与皮格马利翁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放手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磨练,使孩子多种多样的个性特点尽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程和考试评价制度,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四个关键环节,而更新教育观念则是先决条件。教育理念是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教师性格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