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现代科技进步的德育选择

作者:潘建红




  现代科技活动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试验,不仅使已有的道德问题得到拓展,而且还引发了传统道德与科技发展现实的诸多冲突,科技活动实践已不容置疑地展现了科技活动所负载的价值与传统道德价值的剧烈冲突,随着现代科技的加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科技与道德的冲突已普遍存在,而且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正在急剧地增强和扩展。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问题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人们探讨这个问题根本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寻找科技与道德共同进步的思路。科技与道德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发展科技的时候必须解决由此引发的道德问题。在今天的科技时代,德育也应作出自己的反应。
  
  一、现代科技发展与德育问题的凸现
  
  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全面渗透和深刻影响,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一方面,科学知识中所包含的极其丰富的信息量,给人以启迪。另一方面,现代科技也都能对人的内心世界加以调整,形成人们的信仰、意识、价值观念,指导人的行为,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现代科技为德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代科技也给德育带来挑战。
  其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应用带来了道德困境,德育须应对新困境。对社会来说,现代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引起了社会道德观变化,而社会道德观念和规范的教育是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必须应对新的道德问题,形成普遍的社会风尚。对道德的个体来说,在技术化时代,人往往更多地同机器打交道,这容易使人因相互隔离而变得孤独,逐渐失去人情味。同时,科学技术也使人对物质的欲望不断膨胀,人们更加重视眼前的物质利益。面对危机,德育必须形成人们高尚的精神追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二,科技进步加剧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德育面临着新形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计算机与通讯的结合、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新的信息技术革命。现代信息传递是以高科技为依托的,技术方面的差距必然会带来信息流向的不平等,造成一定程度的文化侵略,少数西方国家依靠技术上的优势,几乎垄断了现代的信息产业,构成了信息霸权,在思想文化方面向他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包括政治上的宣传、价值观的强加、生活方式的影响,甚至为了本国利益或一定的政治目的而人为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因此,对于以接受信息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民族文化的繁荣和生存面临威胁。毫不夸张地说,目前正在进行着一场以文化渗透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新的世界大战,能否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公共的价值观,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和命运,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其三,科技进步对人才素质提出新要求,德育应承担新任务。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和国民素质的较量,我国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原因之一就是国民的科技素质差,科技意识薄弱,对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与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意识,缺乏鼓励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破除小生产经济和计划经济模式带来的封闭、保守、僵化的旧思想、旧观念,大力倡导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新思想、新观念,这些已经成科技进步的关键词。德育应在培养受教育者的科技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激发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和爱国敬业精神、激励民心士气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其四,科技进步引发科技道德的纷争,德育要关注学生的科技道德品质。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学道德成为科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由此,培养具有科学道德规范的人,就必须加强科技道德教育,德育工作者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完成科技道德品质的历史使命,凸显出对科技道德品质生成的关怀。
  
  二、现代科技发展与德育的价值向度
  
  康德曾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索,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千百年来道德以其自身的魅力吸引人们为之倾倒、为之追寻。今天,痛定思痛,我们在呼唤法治的同时,也将希望寄予道德。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这样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教育的唯一的与全部可以归结为这一概念——道德。”他又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德育,以善为核,是作为纯粹人文精神领域的组分,在承继传统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在当代,它正经受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全面洗礼和巨大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道德影响深刻。科技发展影响德育实践活动的各个层面,同时,德育又必须回应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科技发展与人的精神发展如斯芬克斯之谜一样不可回避,需要进行新的诠释。这不只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德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现代科技发展与德育的嬗变,要明确找出科技发展与德育相互影响的命题,回应现代科技发展下的道德难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光靠科学和技术,不能把人类带向幸福与高尚的生活,一旦发现了适应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崇高的道德准则”,剩下的任务,就是要诉诸道德教育,使之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实践和内在品质,从而有可能把人类带向幸福与高尚的生活。确实,人们普遍认为要重建人的价值信念体系,把人从受压制的状况中解放出来。人们在沉痛的反思后把目光投向教育,尤其是德育。希望通过教育形成人的自主力量,以控制和操纵物质力量,使之不致成为一种“异化”因素去消解、侵蚀人的心灵,使得一切受过教育的人都能按照人性的尺度、真善美的尺度去改善世界,使这个世界真正成为属于人的世界。
  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今天的道德维系着科技社会的主流发展,而造就良好的道德风尚是科技社会得以健康运行的基本要求。可以说,科技与道德是社会进步的两翼,任何一方都不可缺少。德育的与时俱进体现了人文精神的苏醒,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深入,更要代表着现代科技发展方向。德育必须对原有的价值观进行重建,使道德对象从人与人扩展到人与自然,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用全球视野来审视教育对象。
  
  三、现代科技发展与德育的系统构建
  
  江泽民同志敏锐地把握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他高瞻远瞩地指出:“在21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科技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开辟光明前景的同时,又给人类的前途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些冲击正在并将继续推动或制约当代社会全面而深刻的改革与发展。而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德育,要实现自身价值就不得不面临着“洗牌”的境遇。通过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的德育的转型,体现德育的与时俱进,牢固地树立用现代科学技术去协调、服务于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观念,并形成自觉的行动。
  没有良好的德育,任何美好的道德原则与规范体系都不能影响现实生活。为此,面对科技无孔不入的剧烈社会冲击,德育必须彰显系统合力,充分发挥家庭、学校与社会在德育中的作用,在全社会开展广泛的公民教育,做到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首先,要搞好家庭的启蒙教育。家庭是德育的摇篮,父母亲是孩子道德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德育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然观、道德观,从而建立起实现其自身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其次,要开展学校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是科教兴国的后备力量,是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是高科技发展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学生应当成为拥有现代科技伦理思想的主体,学生的精神状况会直接影响社会的伦理价值取向,这阶段的德育是根本。最后,要加强全社会的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内涵丰富,既包括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也包括社会公德等。家庭、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都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德育环境的多样性和教育客体的复杂性需要德育无处不在。
  通过系统的德育在全社会形成既要对他人和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也要对后代、其他生命形式及至整个自然界承担责任的道德观。牢固地树立用现代科学技术去协调、服务于自然的观念,并形成自觉的行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科技要以人为本,科技也要以自然为本。从这个“本”出发,通过德育使人们从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来看待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改变,看待日益膨胀的人类需求,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类自身发展的作用,看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看待人类道德的完善和人类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