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从语音结构和修辞功能看英汉拟声词之异同

作者:海光增




  拟声词是摹拟自然界声响而造的词汇,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都具备的成分。拟声词虽然是摹仿自然的声音,但却有很大的主观性。自然界的声音无限,通过我们耳朵和大脑的诠释,主观音感的辨别,再由自己语言的音位系统模拟,这样的摹拟必会失真。因此,它和口技的声音摹仿有所不同。拟声词又称为象声词、摹声词、状声词。它是摹拟自然界声音的一种词汇。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丰富的拟声词,但是两种语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以及不同的审美观念导致了不同的拟声表达方式。本文拟从语音结构和修辞功能来研究英汉拟声表达中的异同。
  
  一、语音结构
  
  从英语和汉语的语音结构来看,某些相同音素的发音、语音组合规律以及语音变化规律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使英汉拟声词有所不同。若以音节的多少来分,英语和汉语中的拟声词可分为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的拟声词三大类。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础的语言,也是一种节奏感很强的语言,而英语词汇以多音节居多,对节奏的要求也很高。单音节拟声词一般用来表示短促或突发的一次性声音。英语如“bang”“pop”;汉语如“砰”“哗”。双音节拟声词一般用来表示短促相连的声音或两个重复相连的声音。英语如“drip-drop”“bow-bow”;汉语如“滴答”“咚咚”。多音节拟声词常用来表达连续不断的一连串声音。英、汉语多音节拟声词的音节一般地说都不超过4个。英语如“rub-a-dub”“bibble-babble”等;汉语如“叽叽喳喳”“哗啦啦”“噼里啪啦”。
  有学者将英汉拟声词的语音结构大致归纳为13种格式:A,AA,AB,ABB,AAB,AAA,AXB,ABCB,ABBB,AABB,ABCD,AXBC,AXAC。有些格式同时存在于两种语言的拟声词中,有的格式只为一种语言所独有。在上述13种拟声词的构成格式中,英语和汉语共有的有A式、AA式、AB式、AAA式、ABB式、ABCB式、ABCD式和AXB式。汉语独有的有AAB式、AABB式、AXBC式和AXAC式共四种格式。可见在构成格式上,汉语拟声词要比英语拟声词丰富多彩些。自然界的声响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拟声词的构成格式多就更形象、细致地描摹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更能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这些不同点在汉语文学作品中可得到体现:
  又听见街坊四邻“嘎嘎嘎嘎”的鸡叫声,“吱吱哇哇”的猪叫声,连同柜板“砰吧”乱响的声音汇成一片,鬼子兵端着刺刀过来,“唔哩哇啦”吼喊着,“咕哧”一声牛背上的粮食口袋挑了个大口子,麦子像瀑布似的“哗哗”倾泻在地上。(管烨《将军河》)
  不同语言中的拟声词是不同社会在各自的语言传统、语音系统和言语习惯的范围内创造、认定的,所以作为某一自然声的语言定型,在各种语言里也自然会千差万别。与印欧语为代表的拼音文字不同,一个汉字只含一个音节。字的音节数越少,携带的信息量就越大。为了表意的需要汉语从两方面进行补偿:一方面创造了大量的双音节和多音节词,另一方面,构建起集声、韵、调于一体的音韵系统。因而就语音结构来说,汉语拟声词比英语拟声词更丰富、更细致。
  
  二、修辞功能
  
  在英、汉语中,尤其是在其文学作品中,拟声词的应用范围是很广泛的。一个简单的拟声词,就能使语言更加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能使文章声情并茂,大大增加文章的感染力。这里我们来着重探讨英汉拟声词的三大修辞功能。
  1.沟通感觉,渲染气氛
  拟声词的运用可使语言具有动态感、立体感。用拟声词来写人状物,会使读者感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身临其境,使描写的人或事物更鲜明、具体、逼真。拟声词运用恰当,可达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修辞效果,使读者触景生情,从而更准确地体现读者的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试比较下列英汉各例:
  Spring,the sweet spring,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Then blooms each thing,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
  Gold doth no sting, 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
  …
  这是英国著名诗人Thomas Nashe(托马斯·纳什)在其喜剧《萨默斯的遗嘱》中一首题为Spring,the sweet spring的诗。诗中的一连串拟声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烘托出春天欢乐的气氛,达到感人至深的良好效果。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小雅·采薇》)
  这“依依”、“霏霏”与“迟迟”用得甚是精妙。三处叠字分别是对杨柳、雨雪以及路途的修辞,给予读者形象逼真的美感共鸣之外,又为抒发内心情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而这种推动虽说是由景物来完成的,但经由叠字润色过的景物更是情景交融,而吟颂起来也朗朗上口。
  2.巧妙运用,增加“韵味”
  But at the gate, they passed a crowd of giggling girls,“Why ever don't you ride the donkey?”called of the girls,……He lifted his son on the donkey,and trudged on alongside them.
  上例摘自《伊索寓言》中的The Miller and His Donkey(《磨坊主和他的驴》),其中几处拟声词运用得极为巧妙。文中giggling(咯咯地笑)用来形容姑娘们的讥笑,trudged把磨坊主的步履艰难的走路姿态推到读者面前,同时也隐喻他的愚蠢与迟钝。
  再如:乌鸦是那么黑丑的鸟,一到傍晚,便成群结队地飞于空中,或三两只栖于树下,苦呀,苦呀地叫着,更使人产生一种厌恶的情绪。(郑振铎:《苦鸦子》)
  生活中,乌鸦总带给人厌恶感觉与情绪,这里,作者以“苦呀,苦呀”来摹拟其声,赋予其这一主观意义,不仅形象、贴切,而且极富韵味。
  3.音韵响亮,加强节奏感
  拟声词的运用也能起到夸张的修辞效果,从而渲染声势,使表达更明确、有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
  英国诗人罗伯特·骚塞(Robert Southy,1774-1843)曾写过一首诗,诗名为“How Does the Water Come Down at Lodore?”在诗中,诗人采用了不少拟声词,描写了河水的流动,展示出生动的画面,使读者身临其境,耳目一新,备感真切。摘录其中精彩的几句于此:
  And bubbling and troubling and doubling,
  And rushing and flushing and brushing and grushing,
  And flapping-rapping and clapping and slapping……
  And thumping and pumping and bumping and jumping,
  And dashing and flashing and dashing……
  (Robert Southey:How Does the Water Come Down at Lodore.转引自书目汪榕培)
  又如:噗咙咙突噜噜翠鸟出巢,轰轰轰隆隆隆风雷滚动,乒乒乒乓乓乓一阵冰雹。(西河大鼓:《春到胶林》)
  本例中,作者经过精心编排,将拟声词用在音节整齐的句组之中,使读者得到声律美的享受,印象更加深刻生动,所激发的联想也就更加丰富多彩。
  汉语拟声词除了英语拟声词所具有的修辞功能以外,还有同音双关的作用,使语言显得风趣和俏皮。汉语拟声词的这种独特修辞功能在歇后语中表现尤为突出。如青蛙跳下水──“噗咚”(不懂),臭鸽子──穷咕咕。这些说法因为拟声词同音双关的作用而妙趣横生,汉语拟声词的这种独特修辞功能在英语拟声词中没有。
  拟声是英汉两种语言的常用辞格,其结构和修辞功能也是大同小异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当然也是民族审美观念的载体。”(钱冠连《美学语言学》)“大同”无疑反映了英汉两大民族人民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具有相同的审美选择,也是在审美方面的一种心理同构现象,“小异”则是英汉思维模式和文化差异在这种审美选择上的映射。
  拟声词模仿客观世界的声音而构成的词,其历史悠久,随着拟声词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它在加强语言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英语和汉语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语系,两种语言的拟声词在其构成、功能以及应用范围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充分了解英、汉拟声词的差异有助于我们的表达能力、文学鉴赏力和翻译水平等多种综合能力的提高。
  时代在前进,语言在发展,新的拟声词不断涌现。研究拟声词我们不仅增长知识,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能有机会欣赏拟声词的语言美,从中获得一定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Ullmann,S.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Oxford:Basil Blackwell,1962.
  [2] 傅敬民.思维视角的英汉拟声词研究及其翻译.上海科技翻译,2001(4).
  [3] 张汉熙.Advanced Englis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 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5] 朱永生.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