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创造外语语言习得环境的思考

作者:周焕灵




  我国内地的学生虽学了多年英语,但不少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很难与英语本族人进行自由交谈。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在我国缺乏外语语言习得环境,且部分教育行政决策者和教学工作者没有认识到外语语言习得环境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性。
  
  一、创造外语语言习得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人类语言的“文化传递性”与外语习得环境
  语言是通过教和学来获得的,而不是凭着本能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但这并不否认人类学习语言的能力由遗传基因做基础。事实上,只有人类生来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但他若想真正习得语言,必须大量地接触语言。换句话说,人类语言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有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再聪明的孩子也不会讲话。因此,外语习得的顺利开展也要求有接近自然的或创造性的语言习得环境。
  2.学习动机与外语习得环境
  外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动机因素具有重要的影响。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它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工具性动机,有这种动机的人想把它作为工具来使用,如就业、阅读或考试等;二是结合性动机,如为了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即说这种语言的人)进行交际、要成为这个语言集团的成员等。像小孩学话是一种生活需要,他丝毫不觉得是一种负担,反而以此为乐。这种结成一体的动力比把外语作为工具掌握的动力往往收效更大。因此在外语课堂环境习得中,外语教师尽量让学习者产生这种结成一体的动机,这样,外语习得环境的创造就显得尤为重要。
  3.外语习得环境的现状
  通过问卷和访谈等形式对部分学校外语习得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师资力量、设备,教学方式、手段,课堂内外语言输入、输出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利于外语语言习得的因素。
  4.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要求
  20世纪后期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及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外语作为一种吸取和交流信息的工具,对个人来说,是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的重要手段;对国家来说,已成为国际交往与国内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
  然而,在我国相当一些学校由于缺乏实际用外语交际的习得环境,结果出现了外语教学的“费时低效”、“高分低能”问题,这些问题在中小城市、乡村学校中更为突出。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与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中规定的“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为此,全力构建外语习得环境是外语习得自身规律的要求,也是彻底解决外语教学“费时低效”等问题的根本手段,更是国际、国内社会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今后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二、外语习得环境创造的思考和建议
  
  1.教育决策者与外语习得环境的创造
  各级教育决策者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外语习得环境建设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与其他学科不同,外语有其特殊性。我们要以全面的观点对待外语和外语习得,既要掌握知识又要训练技能,更要在使用语言中学会使用语言的规律。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把外语偏面地看成一门知识课,机械的语法翻译和死记硬背现象仍很普遍。要学好一门外语仅靠一节课45分钟的知识灌输,只掌握语法和词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语言习得环境中进行语言实践,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即必须有大量的自然灵活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外语习得环境的创造。目前,我们国内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外语习得环境仍较差,尽管原因复杂,但一些教育决策者对外语学科的特殊性和外语习得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表现在教学上,重视课堂教学的固定形式,轻视课堂内外外语习得环境的创造;重视学生的书面成绩,轻视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要真正提高我国的外语教学成效,就必须在思想上强化外语习得环境意识,对于学校的教育决策者来说,这种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
  2.物质条件和科研与外语习得环境的创造
  要创造外语习得环境,除了思想上重视外,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学校教育决策部门应为外语教学配备性能良好、数量充足的外语教学实验设备,如视听说一体化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复读式录音机以及相关音像资料等。学校图书馆应订外语期刊、外语报纸,并确保有足够数量的图书资料可供学生查阅和学习。学校开通地面卫星接受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地道的外语信息;还要增加中央和地方的外语电台和电视台外语教育频道和节目,增加外文报刊杂志,增加双语课程和双语学校等。另一方面,外语教学工作者除重视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的研究外,还应重视并投入外语课内外习得环境的研究,这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更有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总之,我们要尽一切可能为外语习得创造条件,以推动我国外语习得环境建设的不断发展。
  3.外语教师自身的素质与外语习得环境的创造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是外语习得环境的创造者和组织者,要创造一种近似于习得的环境,外语教师作为学生的直接习得对象,他的自身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一个合格的外语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1)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2)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3)较高的人品修养和令人愉快的个性品格。(4)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知识。(5)相当的外语习得理论知识。(6)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这些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即外语及其相关知识和外语教学能力。外语教学能力是对外语教师所特有的素质要求,要创造外语习得环境,促进学生外语习得,需要教师大量的创造性工作。为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口齿清楚、声音洪亮,善于用语调表情和手势表达情感。(2)善于模仿生活中不同环境各种角色的语言、语气特征。(3)热情饱满、风趣幽默,富于感染力,使学生乐意接受其输出信息并进行反馈。(4)对语言的例释要贴近生活、形象生动,并尽量选取学生所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5)善于进行学生交际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总之,外语教师的知识和理念需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自身的外语能力和外语教学能力,尤其是听说等基本交际能力须不断提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模范行动和表率作用对外语习得环境的形成至关重要。为此,各级教育决策者和管理者不但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而且要加大对外语教师的专业水平、能力水平和理论水平的培养力度,使之制度化和规范化,切实实施国内与国外培训、学历深造与自我提高相结合等方式。另外,保证英语教师数量,尽可能采取小班上课,减轻教师工作量,确保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自身的能力、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4.外语习得环境社会化和双语社会化的实现
  随着中国的入世和2008奥运会的临近,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学习和使用外语已成为千百万人民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外国朋友来我国旅游和经商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外交流日趋频繁,同时随着国内外语基础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能用外语进行交流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些都为外语习得环境的社会化和双语交际社会化铺平了道路。外语环境社会化和双语交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对外开放、经济腾飞与民族复兴的需要,但客观上也为外语习得环境的创造提供了保证。外语习得环境社会化和双语社会化指的是在一切可能的场合使用外语进行生活和社会交际。一方面,要实施外语生活化、学习化、办公化和社会交际化系统工程,即建设双语化家庭、双语化学校、双语化办公室、双语化商店。另一方面在公共场所、大型建筑物、商场、街道、公园、公共娱乐场所、商品包装、广告、大型图片展示上等都标上外文字样,努力实现全社会都形成讲外语用外语的外语环境社会化风气,努力实现双语社会化,这对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昌义.论外语语言环境.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
  [2] 桂诗春.应用语言学与中国英语教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