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课堂会话中“沉默”的语用分析

作者:房锦霞




  一、引言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深入地研究“沉默”现象。他们分别从语言学、心理学、话语分析、文化和艺术研究、人种学、语用学等各方面,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交际中的“沉默”现象加以分析。本文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探讨了“沉默”在课堂会话中的作用。
  
  二、调查方法
  
  话语分析必须有语料作为物质基础。这次分析是笔者在对8个小时的课堂会话录音材料的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内容包括初中、高中和大学的英语课堂会话,会话的录音全部由笔者记录下来,然后由外籍教师检查核对,最后由录音者对他们的录音作了核实。
  
  三、“沉默”在课堂会话中的表现形式
  
  课堂会话中的“沉默”的分类是由课堂这一特殊的交际环境决定的。英国学者Sinclair&Coulthard在20世纪70年代根据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会话建立了曾轰动一时的课堂语言交际基本模式:提问(Initiation)→应答(Response)→反馈(Follow-up)。基于这个模式,“沉默”在课堂会话中的分布特征为:其一是教师提问和学生应答之间的“沉默”,其二是学生应答和教师的反馈语之间的“沉默”。所以,课堂教学中的“沉默”现象有两种,其一是教师方面的(teacher silences),二是学生方面的(student silences)。
  
  四、“沉默”在课堂会话中的功能
  
  “沉默”这种行为方式在课堂会话中具有极强的交际功能。Jensen针对“沉默”行为进行了较全面的剖析,并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将之划分归类。他指出,“沉默”可起到五种不同的交际作用,且每一种作用均有正、反两个方面:(1)合分作用;(2)启示作用;(3)判断作用;(4)表现思想作用。Jensen针对“沉默”的功能所作出的上述解析充分体现了这种社会行为的两面性,他对此的分类与讨论显然有益于外语教学,也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更进一步加深理解“沉默”的语用和交际功能。下面笔者分别从教师沉默和学生沉默两种表现形式讨论“沉默”在外语课堂会话中的功能。
  1.教师沉默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反复强调教师要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无需言无不尽,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适量保持沉默,利用“沉默”执行诸多功能。
  (1)教师对学生缺点保持沉默表明他不愿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指责他们的缺点,而是理解、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克服种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这样将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沉默”合分作用的积极面(例1)。而对于那些没有经验的教师则可能导致合分作用的消极面——疏远师生关系。
  例1:
  Teacher:Would you please introduce yourself to the class?
  Student:My name is Fang Fang.[in a low voice]
  Teacher:[silence].Fang Fang speaks very well,very clear.
  (2)教师诱导学生提出观点时,可以适当延长等待时间。教师的“沉默”有利于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为他们大胆思维、敢于想象、敢于言表创造机会。这表现了“沉默”的启示作用(例2)。Rowe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的回答就更积极、更准确。同样,等待时间可以鼓励思维不太敏捷的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考虑。然而,“沉默”也可被看作是一种威胁——这让学生焦虑地面对提问,以致答非所问。
  例2:
  Teacher:How do you like this novel?
  Student:It is very interesting and...
  Teacher:Yes,very good...
  (3)教师在学生一开始回答时就保持沉默可能表示不同意学生的观点,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教师的“沉默”中推断出自己的回答欠佳,然后有机会重新考虑,提出更有见解的观点,这里,“沉默”体现了表现思想的作用——缺乏思考。
  例3:
  Teacher:What is your opinion of money?
  Student:Money is everything.If I have money,I can buy anything what I want.For example...
  Teacher:[silence]
  2.学生“沉默”
  对于学生来说,“沉默”也有好多作用。
  (1)学生保持“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面对老师的问题不知如何作答,或者由于他们上课不注意听讲,或者由于他们的知识所限。这体现了“沉默”表现思想作用的消极面。
  例4:
  Teacher:What does this word “quick”mean?
  Student:[silence]
  Teacher:It means fast in English.
  (2)学生保持沉默,但同时伴随副语言特征如点头、微笑或记下教师的解释,这表明学生同意教师的观点,认为教师讲的很重要,值得注意(判断作用的积极面)(例5);他们也可能通过“沉默”来表示异议或反对,比如朝地下看或皱眉头(判断作用的消极面)(例6)。
  例5:
  Teacher:I like English,it is very important.Do you agree with me?
  Student:[silence,nodding]
  Teacher:Yeah,So,you must study hard at English.
  例6:
  Teacher:I think foreign languages are more interesting than science.What about you?
  Student:[silence,looking down]
  Teacher:Oh,I see.You do not agree with me.
  (3)学生保持沉默可能是由于他们情绪欠佳,不愿意别人看到他们的真实感情(启示作用的消极面)。Lebra指出“沉默”可以掩饰某种情感,如痛苦、憎恨、愤怒、敌意等。
  (4)犹豫(话轮间沉默)在会话中起着重要作用。Goldman-Eisler的研究结果显示,填补沉默附加语象em,well与情感因素有关,而非填充性沉默与认知活动有关。Boomer指出自发言语中的犹豫一般出现在作出决断的位置。因此,学生可利用教师提供的任何机会来考虑他的回答,可利用犹豫给予他们时间进行思考。一些学生利用犹豫有意让其他人打断他们的谈话,以便获得充分的思考时间。还可通过犹豫回避一些难堪的问题。
  
  五、讨论与结语
  
  会话中的“沉默”不止是无声,这是一个复杂且颇有研究价值的现象,牵涉到心理、认知、语用、社会及文化等诸方面因素,值得从多角度深入研究。本文仅对外语课堂会话中的“沉默”现象作了初步的探讨。由于篇幅所限,难免挂一漏万。目前我们还缺乏对汉语会话中“沉默”现象的研究,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推动这方面的研究。(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