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作者:李春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体育学习动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班杜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1977年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作为社会心理学和动机心理学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诸多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着重探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一、自我效能理论简介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在特定背景中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希望,后人也称“效能期望”。被感知的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这一概念1977年最先由班杜拉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该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的影响,所谓结果期望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可能会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对结果的推测能够激活和选择行为;而效能期望是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种行为能力的判断,如果个体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积极尝试完成那一活动。自我效能作为个体对行为认识的中介,在控制和调节个体行为中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能够决定个体面对困难时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自我效能有近似于认知、动机及情感的功能,是人类行为操作中的一种强大力量。
  
  二、自我效能在学生体育学习中的作用
  
  1.决定学生对体育学习活动的选择
  体育学习中,学生只有获得了“自我效能感”,才会真正选择和实施某一学习活动。学生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的学习任务,总是愿意选择自己力所能及并能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学习内容,为自己制定成功的体育学习指导计划。而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乐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体育学习任务,甚至可能选择超过自己能力的体育学习内容,愿意为其付出更大的代价。
  2.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
  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必然遇到体能、技术方面的诸多困难。在学生体育学习遇到困难时,能否勇于面对困难并克服困难,自我效能感起着决定作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敢于接受挑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相信困难是暂时的、自己有能力克服面临的困难,会一如既往地投人努力,具有很高的坚持性。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缺乏必要的自信心,中途放弃既定的体育学习目标,坚持性随之下降。
  3.影响学生对体育学习结果的归因方式
  归因是个体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与推断的过程,以认知作为主要成分,个体认知到的行为原因对其自身的情绪和所从事的活动有一定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其对该活动的态度、积极性和坚持性。体育学习中,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所需练习的动作技能,常把动作技能学习成绩好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高度努力,而把学习成绩差归因于自身的努力不够。相反,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缺乏能力感,会把好的学习结果归因于不稳定的运气等外部因素,而把不良的学习结果归因于自己的素质和运动能力等因素。
  4.影响学生体育学习时的情绪状态
  体育学习中,自我效能感好的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体育学习情绪,将注意力集中在所进行的体育学习活动中,对完成体育任务充满信心。自我效能感差的学生则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体育学习中可能产生的失败和意外上,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影响体育学习的效果,产生焦虑、胆怯,甚至恐惧等情绪反应,心理应激水平较高。
  
  三、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和方法
  
  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过程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自觉建立和培养体育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途径和手段有以下几方面。
  1.优化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育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任务优化教材,选择趣味性强、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材。教材内容难度的安排上,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成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身体素质是完成技术的保证,也是体育活动中获得自我效能感的前提。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体育学习缺乏效能感是因为身体体能差、身体素质水平低的缘故,因此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多种练习手段、方法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自我效能感。
  2.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基础的实际状况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并尽可能将教学目标内化成学生体育学习的期望目标,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练习中去,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学生体育学习目标的成功实现,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3.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成功练习的体验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个体亲身体验的行为结果对自我效能影响最大。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关键是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法,创设让不同层次学生均能体验成功的学习机会。
  4.重视榜样的表率作用
  社会学的研究表明,榜样的动力作用是巨大的。体育教学中,当学生看到同伴在练习中获得成功时,就会增强自我效能,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安排那些专项能力强的学生做示范,榜样所表现出来的规范或准确的操作,为接下来的练习同伴提供了克服恐惧、提高动作技能的样板。尤其在跳高、跨栏、支撑跳跃等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项目教学时,教师更应发挥榜样的作用,这样后继练习的同学能够通过观察学习,增强信心,克服恐惧心理,大胆去练习,有利于练习效果的提高。
  5.言语说服、及时反馈
  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言语说服对学生体育学习中自我效能感建立有一定的作用,当学生得到源自自己尊敬的人鼓励或激励时,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师的言语说服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进而得到学生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感受自我能力的变化发展,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6.建立合作的学习环境
  研究表明,合作的学习环境比竞争的学习环境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功体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给学生营造轻松偷快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精神,让学生在舒心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另外,教师在学生学习出现错误时,对学生不能过分指责,对体育后进生不能嘲笑和讥讽,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与进步,给予肯定与鼓励,使得师生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