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优化教师评价制度 促进教师自我发展

作者:冯国瑞




  教师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宝贵资源,在整个教学资源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由于教师的存在及其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学校的各种硬件(教学设施、设备和器材)和软件(教学目标、思想和理念)才能够协调运转并得以实现其功能。与此同时,教师又是不断发展运动的个体,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会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提高而不断更新,惟其如此,教师才能够跟随甚至超越社会发展的步伐,完成传承人类文明的历史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更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模式与核心要素
  
  1.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模式
  荷兰学者Korthagen在研究中提出了教师如何在反思中成长的ALACT模式,揭示出教师在反思中发展的机制。他认为,教育过程中教师对自己行动反思包括5个阶段:(1)行动;(2)对行动反思;(3)意识到关键所在;(4)提出其他行动方法;(5)尝试。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循环过程中,反思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是指向教师专业行为与活动,它的作用是直接促进教师对专业行为予以改进,提高教学成效;二是指向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这种反思把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作为对象,它以改进教师的专业结构为主要目标,也就是在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引导和专业发展理论指导之下,所引发的对目前自我专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的思考,这种思考使教师更加清晰自己今后的专业发展的方向。
  2.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一是自我发展需要的意识,或者说自我更新意识;二是自我专业发展能力,或者说自我更新能力。只有具备自我更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师才能不断自觉地促进自我专业成长。它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按照时间维度,其内容构成至少包括三方面:即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在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付诸行动时,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所以,正是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所扮演的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路线的调节、监控角色,才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构成一个动态发展的循环,促使它朝着积极的方向不断迈进。
  
  二、现行教师评价制度的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误区
  有研究者认为,经常在无意识情况下指导教师专业行为是教师内在的格式塔。“格式塔”是指作为先前生活经验结果的个人需要、忧虑、价值、意义、偏好、情感等的集合体。教师在中小学学习、生活过程中对某些教师的特殊情感、特定教师映象等等,均会对教师格式塔形成产生影响,起到角色示范作用,而且一般来说这种作用经常是无意识的或者仅有一部分被意识到。我们过去仅仅把教师专业发展看成是一种理性化的认知过程,认为教师只要掌握了成功教学的知识就是专业发展,而忽略教学实际场景中与认知过程相伴随的感性的、直觉的信息加工方式。许多教师在面对突发或关键的教学事件时,往往没有时间对其进行理性分析,直觉和经验左右了他们思维和行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即其知识结构、教育技能、心理状况的逐步完善)是一个动态渐进的复杂过程,仅仅掌握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并不是理想的终点,在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理论指导下知识、技能、人格、心理等方面的全面完善才是最终目标。
  2.现阶段我国教师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1)对评价目的认识和意义不清。据抽样调查表明,目前仍有13.4%的教师和31.3%的校长认为评价的目的是学校管理层为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鉴定、考核,没有把教师评价作为反馈信息、引导并促进教师有目标的进行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当然也没有把教师评价作为联系学校整体教学活动和教师个人教学实践的桥梁与纽带。部分校长、教师甚至认为,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完善完全依靠自身的意识和努力,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和评价制度毫无关系,因此评价活动仅仅是教育行政管理者期末或年终的例行公事而已。
  (2)评价制度结构不合理。目前,从结构来看,我国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还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的、鉴定性的评价,即校长(评价)→教师(评价)→学生,或者是校长(评价)→教研组长或年级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缺乏充足的信息和数据,过多地依据客观的考试成绩。而同行之间更有针对性的评价以及学生作为能动的个体对教师教学的感受和判断并没有被考虑在内,恰恰是这些因素对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影响更大。
  (3)评价制度的功能未充分发挥。由于目前教师评价制度问题所致,其整体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只是部分地体现了鉴定、选拔功能,而它的主要功能即导向、激励、调控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等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目前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和专业发展,更多的依赖社会对教师队伍的外在要求来实现(如我国实行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教师作为专业主体的内在创造激情和能力。
  
  三、优化教师评价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社会对于教育这一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已经形成共识,但如何实现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进而推动教育和教师的健康、快速成长,却没有在行动上真正体现出来。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我们所推崇的科学主义这一观念和做法从中作梗,其所倡导的量化评价、实验再现、标准统一等在现阶段教育教学实践中处处显露出痕迹。我们甚至以工业生产的模式和统一标准来要求教师和学生,这样做的结果是忽视乃至销蚀了教师以及学生作为能动主体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因此,亟需对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进行革新和优化,使其适应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真正实现教育和教师的现代化。
  1.明确评价目标和意义
  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确立一个衡量教师的标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教师评价作为对其教育教学活动的理性分析和总结,全程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并架起二者沟通的桥梁,营造积极、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促进教师调整和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使教育行政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以人为本”的、和谐共进的管理范式,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确立评价标准
  对于教师评价的依据除了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师的根本任务及职业道德规范之外,还应以中外杰出的教育教学范例和教育工作者为参照系,在明确以师德为首的教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全面考察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个过程,指出其中的不足,提出中肯的建议。
  3.制定评价方案
  (1)教师自我评价。一是强化“课后小结与札记”,及时记录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积累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二是建立自我剖析档案,记录对自身成长影响巨大的关键事件,譬如有趣、难忘和难堪的事件,挥之不去的困惑、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其他教师的看法,某个影响深远的特殊时期、某些关键人物等等,以便经常与自我保持专业发展对话,及时制定或修正自身专业发展的计划。三是通过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交流,分享成果、启迪借鉴,如“教师个案集体探讨”、“教师专业生活经历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等。
  (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首先,要求教师主动打破“师道尊严”的局面,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其次,管理者要定期召开由学生参加的评价教师的座谈会,充分考虑受教育对象的反应,以此作为定性评价;其三,教师自己还要不定期地召开学生专题座谈会,作为灵活性、过程性评价;最后,学校也可采取学生问卷的形式,完成对教师的评价。
  (3)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与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教师是一个学校的主导力量。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评价总结的最重要的参考内容之一。所以,在教师评价中,教师对每一位教师的评价,应是全面的、细致的和量化的。依据这一特点,每学期进行教师对教师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念的转变、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教学常规的落实、教改实验的进展、课堂教学的设计、改进与效果等。
  柏拉图说过,“凡是自动的才是动的初始。”人的素质是一种自我再生、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一个不具备自我意识的人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任何形式的反思都是基于自我意识的成熟。因此,教育行政管理者应当通过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大力提倡、培植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使广大教师能不断地主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构建,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Korthagen,F.A.J(1985).Reflective teaching and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Nethetlands,Joural of Teacher Education ,9(3),317-326.
  [2] 叶澜著.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