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多元智能理论对物理教学的价值和运用

作者:周 志




  一、多元智能理论对物理教育思想的价值和运用
  
  一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七种智能,只是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表现有所不同罢了。如某一项或几项智力表现相对突出,而其他几项稍差,正是这些不同,使得每个人的学习类型及智力类型有独特性。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力组合。传统上我们认为的“差生”,主要是由于其语言智能或数理逻辑智能表现不够好,但他在其他几项智能上的表现却可能相当出色,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教育,事实上每个人都能使自己的七项智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不存在智力水平高低的问题。因此,我们应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各种条件,使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二是教育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及个性才能的充分展示。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不仅仅限于语言和数理逻辑而是多方面的。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种以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为重点的教育,它忽视了人的其他方面智能的发展。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这个人学习不行可是体育(音美)很棒。”显然这些人并不把体育、音乐列为智能范围。多元智能理论对此作了明确的回答,它们的确是智能,教育必须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有的学生,从表面现象看,可能不具备数学物理学习的天赋,即所谓数理逻辑智能较差,但他在另外一些方面有着较高的天赋,教师如果引导得法,就完全可能利用别的智能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从而挖掘其潜能,提高其数理逻辑智能。例如:笔者任教的班级有一位学生,爱好广泛,有较强的艺术天赋和动手能力且有一定的组织才能,但是他的数学物理成绩较差,在数学物理学习上有较强的自卑感,总是认为自己的数理逻辑智能很差,学不好数学物理。对这个学生,我多次个别谈话,鼓励他,试图增强其学习自信心,但收效甚微。后来我根据他的特长,在学校组织的校园科技节活动中,让他参加科技小制作比赛和科技知识大赛,他所制作的“自动升降晾衣架”获得了学校一等奖,科技知识大赛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对此,我及时给以鼓励并要他从物理学角度谈他的设计原理,从而鼓起了他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勇气,他的物理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在高二选定高考科目时他首先选择了物理。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类型及其智能的综合状况,并去适应他,使其优势智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的优势智能来综合他处于弱势的智能,使各项智能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今多元化的信息社会,他要求每个人各项智能的全面发展及个性、才能的充分展示,这也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教育必须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解决某一问题或创造某种有价值产品的能力。对于一个个体来说,解决问题即指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对于他人没有先例可循的新问题,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造某种有价值的新产品是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智力可以归结为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创造性因素,教师要创造性地教,也要组织学生创造性地学。同时,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创造机会让学生广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例如高一物理学习《动量定理》一节后,为了加强学生对动量定理的理解,笔者设计了一个课外小制作比赛: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将一只鸡蛋从五楼顶上释放,但要保证鸡蛋不碎,同时还要求外包装物重量尽可能轻,鸡蛋下降时间又要尽可能短,以包装物重量和鸡蛋下降时间两者乘积最小者为优胜。这个小制作,涉及了高一物理的多方面知识,既巩固了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物理教学方法的价值和运用
  
  一是开启经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大致分为“开启经验”与“关闭经验”。所谓开启经验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有人开始欣赏他或有哪样东西使他产生浓厚兴趣,而产生类似发酵的作用。开启经验起点燃火花的作用。如爱因斯坦4岁时,爸爸送给他一个指南针,就是这个指南针,使他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探索宇宙奥秘的愿望。一件小物品竟然能使一个人产生这么大的作用。相反,“关闭经验”由于常常与耻辱、内疚、恐惧等消极因素有关,它压抑学生的智能发展,起扑灭智慧火花的作用。如果教师或家长常常对学生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做,怎么这么笨!”那么,这个学生也许从此开始讨厌物理学习,其数理逻辑智能甚至其他各项智能的发展也宣告结束。
  二是物理课堂教学要有意识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智能,每种智能的培养都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项智能的培养虽然通常都有其特定的途径,但又不能仅仅限于这些“特定”的途径。例如,数学、自然、物理、化学等数理学科无疑是培养数理逻辑智能的主要途径。但这些智能还可能通过语文、地理、历史等学科来培养。遗憾的是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或是想当然地认为数理逻辑智能的培养不是这些学科的事情,因此贻误了不少教育的机会。同样,利用数学、物理等学科也可以培养学生数理逻辑智能以外的其他智能。如学生在准确表达物理概念、叙述物理规律、说明实验现象和准确书写物理名词方面存在困难。口头回答问题时不能兼顾准确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往往顾此失彼、漏洞百出。例如高一学生在说(写)“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误为“均变速直线运动”,高二学生将“干涉”、“衍射”错写成“干射”、“衍涉”。这种在物理课上出现的语言问题,多属于笔误,并不是什么值得注意的问题,给学生纠正几次就能解决了。但在语误的背后,是否反映理解问题呢?如果是理解问题,就属于语言智能范畴,应当在“纠错”的过程中,既发展其语言智能,又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每一项智能都可以通过各种学科来培养,这同时也意味着在一门学科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多项智能。如语文课不仅仅培养语言智能,也可以培养数理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其他身体运动智能等;数学课既可以培养数理逻辑智能,也可以培养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语言智能等。需要注意的是通过某一学科培养多种智能,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进行,切记不能生搬硬套。
  三是在教学的方式上应灵活多样,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学生的智能。加德纳把传统的注重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的教育称为“唯一机会”的教育,而唯一机会的教学方法造成许多儿童失去自信,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而多元智能的教学方法,则让学生有多种机会了解教学内容,如果一个学生数理逻辑智能不好,那么教师应当设法找到另外一条使他通向物理王国的途径。例如: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一向是高中物理的教学难点,一些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不好,往往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因为学生所要学习的力学原理,多数隐藏在数学逻辑的推理世界里,只能运用数学公式来沟通。也就是说,物理定律无法完全翻译成书面文字来理解。在学习的某个阶段,物理定律只能用数学公式来“自我表达”。按照我们现在所举的例子,学习者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遇到困难,学习者(并无数理天分)和问题(物理难题)无法协调,结果数学公式此时作为一种媒体的功能就失败了。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还是可以想出其他的解决方法。以这个例子来讲,教师应当设法找到另外一条通向力学问题的途径,例如运用视觉空间模型甚至身体运动形体作比喻。如此一来,这个学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第二条途径。也许用作替代物的另一种媒体,恰恰属于对该生而言是强项的那一种智能。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对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都给予充分的理解,帮助他们发现适合其智力特点的学习方法、业余爱好及职业。可以说,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天地。
  四是树立多元化的和情境化的评价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能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能结构各具特点,而且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因此,根本不存在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评价模式或评价标准,把评价主要局限于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方面,且重理论轻实践,方式方法单一,有很大的局限性。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我们应树立一个多元化的和情境化的评价观,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进行评价。这种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将有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质并不在于将智能划分为多少种,而在于通过对多元智能的发现来扩大学习的内容领域和知识的表征形式,进而促进以往被忽略的智能的开发,充分地发掘出每一个学生身上隐藏着的巨大的潜力。多元智能理论的作用在于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即认识到课堂教学原来可以如此丰富多彩,时刻提醒我们在进行物理学科教学时,除了重视以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为标志的传统智能以外,还应注意到学生其他方面智能的训练和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既然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我们就要探索和创造多元的教育环境与教学途径,努力发现和培养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上见成效,树信心,并以此为切入点,总结出一套比较成功的办法和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路子。
  (责任编辑 孙晓雯)